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长沙古本伤…

甘草泻心汤方

刘世祯
刘世祯

甘草四两,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(通行本阙)半夏半升,洗大枣十二枚,擘黄连一两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示痞利交作,病变成于误下,数下而病益不解,一逆再逆,终归于泻心之治。曰伤寒中风云者,言或伤寒或中于风,风寒虽异,证同在表(此言表赅外证而言,以表里分内外也)。医反下之,协热内陷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当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者,病变为先利后痞,此缘真气既陷,客气乃逆,结者自结,利者自利。

与上生姜泻心汤证相较,痞硬加满者,脾阳以误下而愈虚。干噫变呕者,胃阳以误下而更弱;心烦不安者,又心阳以误下而转衰也。脉象当弦急虚大,按之濡滑,去来不匀。

但气水相逐,仍为邪胜,非藏寒清谷之证(谷不化,谓渣滓有食臭腐秽之气,与下利清谷之完谷不化而大便清冷者,有寒热之异),治当用半夏泻心汤法,痞利自解。若医见心下痞,但取一证(不顾下利之证),谓结热在上而病不尽,复更下之(下之当为小陷胸及大黄、黄芩之剂),遂致上热不解,下寒转增,中气愈陷,其痞益甚,脾胃伤而肝胆相乘之邪愈急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空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客气即浊气之不循经者,正气虚则客气凑之,大气不能转运,阻升降出入之机。一逆再逆之后,正虚而邪仍不解,脉当寸口弦急,关上濡弱。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一两。君甘草者,所以缓中,非以补虚也(甘令中满,痞满似当远甘,今痞硬在心下而非大腹之部,且证属木邪,甘味可以缓肝急,经云: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”,故以为君);重干姜而不用生姜者,以脾寒法当温中,胃弱不宜宣散。其余参、夏、连、芩,方意略同上例,皆以一味之出入而法度顿改,学者宜深玩焉(通行本本方独缺人参,岂有再逆之后,真气愈损,而可去参之理)。

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
专题: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义疏
来源:《伤寒杂病论义疏》
上一章:例言
下一章:赤石脂禹余粮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