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长沙古本伤…

吴茱萸汤方

刘世祯
刘世祯

吴茱萸一升,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,擘生姜六两,切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此示厥阴肝气,挟脾寒犯胃冲脑之候。盖五藏化液,入脾为涎,故呕吐涎沫之证,治属脾寒,不责胃府。经曰太阴之复,呕而密默,唾吐清液,治以甘热者是也。脾寒得肝气乘之,故为干呕。因干呕而肝邪犯胃,因胃逆而厥气上冲,遂致循经干脑,头痛不堪。此厥阴阴气上逆之证(此为纯寒),以经脉会督上巅故也(经所谓冲头病者即此)。脾寒者,因脾家素湿,或客寒外致,或内食寒冷,皆能使脾寒为病,若由外致者,必微恶寒,食寒冷而致者,必腹中微冷或微满。假令胃寒,当呕吐或下利,今但吐涎沫,故知证属脾寒。脾寒而病不在胃,虽吐涎沫,当仍能引食,此亦可辨(须知胃燥者,决无脾寒之理,脾寒病者,虽由湿来,多属胃中素寒之故,二者隐隐相应,非功深识到,不能明胃寒与脾寒之别也)。

本证若不兼干呕,则治但责脾,与肝无与。脾寒肝乘之变,脉当微弦上寸口,其势微急(少阴兼厥阴烦躁欲死之证,同主吴茱萸汤,而脉则沉弦而微,比类可悟一贯之旨),证象当呕甚则头痛昏重,呕略间而头痛亦缓,宜吴茱萸汤主之。吴茱萸苦辛温降,止里寒上逆,为肝气虚寒要药(入肝脾两经),故以为君,佐人参补肺生津,且以缓苦温燥烈之性,入姜枣调和中府,以宣胃阳,俾真气升则客气自降。不用干姜、半夏之属者,病不责胃故也(往岁曾治一人,病才两三日,干呕涎沫,头痛欲死,身热无汗,直视谵语,舌深红而中青,时狂而躁烦欲死,指甲乍青乍赤,脉象沉弦而微,乍一动数,如麻豆应手,余决为少阴厥阴并病,用吴萸、人参、黄连、阿胶、枣仁、茯苓之属治之,一二剂而瘳,知平辨固全在化裁也)。

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专题: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义疏
来源:《伤寒杂病论义疏》
上一章:例言
下一章:小柴胡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