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经方医论集

述伤寒六经各家异义

小昔
小昔

作者:张治河

张治河,江苏益林人,生平不详。

六经名辞,始见《内经》,迨仲景乃作为百病之总纲,直至今日,莫不奉为圭臬,无敢非议之者。最近受科学影响,有人倡议废除。窃谓六经存废,无关重大,但须吾人,认系六大纲之符号,则得矣。考仲景虽生古代,却有科学精神,其集前圣之大成,本自身之经验,著成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两书,为千古治病之津梁,实堪钦佩。仲圣以前,虽有医书数种,特其理论固嫌玄奥,即编辑程氏,亦毫无系统。仲圣乃从杂乱无序之中,立成六种大纲,将一切病状相同者,各归其类,颇合现代科学归纳方法。惜乎彼时环境,皆为玄学所弥漫,故其理论,亦皆在气化上推想。如肌肤生理变化,认为“太阳寒水为灾”,病久累及淋巴与神经,认为“少阳工作失职”再深一层,累及肠胃,又认为“寒气由表入里,从阳明燥化而为火”,其肠胃机能式微,认为“寒入太阴”心脏衰弱,认为“寒入少阴”肠胃而兼神经之症,认为“邪入厥阴”。凡此种种,皆为其缺点。东洋医哲,汤本求真,可谓善读仲景书者,遵照所叙病状,为用药之标准,以科学术语,说明理由,不独有功于仲景,且亦造福于人群。治河不揣谫陋,曾将所著之《皇汉医学》,编成歌括,刊载于本报,以贡献同仁。今考原书(《皇汉医学》),别无其他瑕疵,惟对《少阳篇》尚未详细,《厥阴篇》更无发明,故特不揣愚妄。另将六经大纲,解释于后,是否切当,尚望高明指政。

(一)《太阳篇》

此篇所列各症,病理变化,实为寒气刺激皮肤,皮肤自生之变化也。其始,毛窍闭塞,血管收束,体温不得放散,废物不得排泄,扰害各处,乃生种种病变。头痛身疼者,即废物扰害神经也;恶寒发热者,即体温郁集肌表也。如系肌腠紧密之体质,则成“麻黄症”;肌腠疏粗之体质,即成“桂枝症”;充血体质,则成“大青龙症”,或“白虎症”;贫血体质,则成“麻附辛症”,或“太阴”“少阴症”;脑筋不足,累及神经,则成“厥阴症”也。

(二)《少阳篇》

毛窍闭塞,排泄工用失常,体温与废物,蕴蓄于内,酿生毒素,成为“自家中毒”,此毒破坏何处组织,则成何症?仲景所云之“少阳症”,即淋巴、胃、脑,蒙其害也。毒聚淋巴,故胸胁苦满;侵及胃脏,故发呕吐;胆汁上溢,故觉口苦;侵及脑筋,故觉头眩耳聋;中枢神经受困,失其调节体温之能力,故时寒时热,甚至发战;血管壁之纤微神经痉挛,故脉呈弦细。此时病灶,侧重淋巴胃脑,故不需乎发表之汗法与攻里之吐下,宜取和缓神经而兼疏利淋巴之柴胡,协同黄芩、半夏、人参、姜、枣,以安胃镇呕,振作抗毒能力。夫脑为全体之主宰,最关重要。脑筋充足,则诸邪退避,不足则百病丛生。少阳病之要害,为脑筋受困(想系官能上病变,大抵本质上,尚未发炎)。柴胡汤之功用系兴奋神经以驱病毒(即旧说补正驱邪),前人认为和解半表半里,实为误会。

(三)《阳明篇》

生理作用,表里息息相通。肌表闭塞,废物酿生毒素,侵害肠胃,肠胃亦失其排泄工作,毒素之产生,于是更多,各脏之发炎,因而益甚。如谵妄撮空,系脑炎增剧;喘渴痰鸣,系肺炎增剧;便闭胸疼,系肠胃膜炎增剧。此即仲景所谓“阳明症”也。古人见其燃烧亢进,体温增加,遂误认为“寒气由表入里,从阳明燥化而为火”。又见屡用三承气而获效,而误认其药理,为“泻火”作用,实皆误解,考此发炎之毒素,实为生理反常自生之毒,并非外界空气,变化而成也。吾故谓:仲景能从临床实验,研究医药,实富科学精神。惜为环境玄学所囿,致其思想,每多错误。吾辈苟能遵照其凭证用药之方法,借科学理解,解释一切,从根本改革,斯真所谓“科学化”也。

(四)《太阴篇》

仲景所云之“太阴症”,实肠胃机能衰弱病也。陆渊雷君曾云:“少阴病,为全身机能衰减。太阴病,为肠胃局部虚寒。”可谓得其要领之言也。因消化不良,食物停滞发酵,于是发现胀痛吐泻各症。但发酵纯属气体,故胀痛而不拒按,饮食无力消化,故所下多为清谷。往古注家,或云“寒邪直中太阴”,或云“少阴之邪传入”,是皆认为,确有风寒物质,由表入里也。实是成此症者,必系其人,肠胃衰弱,复因风寒感冒,影响消化作用,发生障碍;或肠胃本强,感冒时,适又误食生冷,内外夹击,致肠胃一时衰弱,食物发酵,亦能成此病变。前者宜桂枝汤,或理中汤,兴奋机能;后者宜桂枝加大黄汤,兼消宿食。

(五)《少阴篇》

《少阴篇》中各症,多系心脏衰弱,全身机能,悉呈萎靡之变化。本症特征,为脉微、肢冷、蜷卧、欲寐。脉微者,心脏衰弱,血管贫血也;厥冷者,脑筋不足,体温沉降也;欲寐者,脑筋贫血,精神萎靡也;蜷卧者,并无深意。仲景系谓,其人屈膝曲臂,缩手缩脚,乃形容其人恶寒之甚者,前人或谓“诸寒收引,故手足收敛”,或谓“少阴经脉,行身之前”,未免求深及晦。本症主方,为真武通脉等汤,系强心激脑,兴奋神经作用,远胜西医强心药,且无流弊。

(六)《厥阴篇》

《厥阴篇》中病理,旧说固不能成立,即东洋医哲汤本求真,亦未有所发明。治河细考各症,似为神经性胃病,暨肠胃病累及神经,与夫寄生虫累及神经等病,其现状如“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不能食”,皆神经性之胃症状也。至其厥冷,尤为神经衰弱之特征。盖因消化不良,酝酿发酵,产生毒素,侵害脑筋,致使神经衰弱,心脏麻痹,此必素患脑胃两经之病,复受外感,因而增剧也。吾于临床经验,每见慢性胃炎之患者,多兼神经衰弱;神经衰弱者,多兼消化不良;肠胃有虫者,亦常发现精神病状。神经性之胃痛,用乌梅丸治之,屡获奇效。盖此丸中,除连、柏、归、姜消炎健胃,乌梅、椒目健胃杀虫外,其桂、附、参、细,皆能强心激脑,兴奋神经。前人因见“厥阴”症状,上有消渴热疼之热象,下有手足厥冷之寒象,于是认为上有热而下有寒,又见此丸,桂、附、连、柏合组,更认为系散寒清热并用之法。殊不知,纯属误解。其心中疼热者,乃发酵之毒素,刺激胃膜也;手足筋冷者,乃脑筋中毒,神经衰弱也。吾故谓:吾辈读仲景书,不可认为,真有风寒物质,盘踞体内;方药获效,不可认为,真系驱风散寒作用。须知风寒伤人,仅能刺激皮肤,刺激后,系身体上自起之变化。方药获效,即系整理身体上之变化,恢复生理排泄之原职也。以上各节,系治河一孔之见,是否有当,尚希高明斧政。

专题:经方医论集
来源:《国医公报1931》
上一章:述伤寒六经各家异义
下一章: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何以伤寒二日不传少阳而阳明辨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