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经方医论集

六经浅释

小昔
小昔

作者:蔡陆仙

蔡陆仙,江苏丹徒人,民国医家,生平不详,著有《中国医药汇海》《民众医药指导丛书》行于世。

六经名称及定义,在中医学说上最不易明了,于是一般人认做类乎哑谜,近乎荒诞,都不屑求其深切了解,深切认识。然而中医治病处方又认六经为不易的矩范,分晰病症,舍六经更无详尽研究的标准,于是六经界限,便如铁案般不容推翻,不容不承认。现在姑且把这六经的意义,来肤浅解释一下,倒不能不说是研究上得到的一个答案。

六经从笼统广泛方面说,就是把人体躯干器官内外前后上下,划成为十二部分,名叫手足十二经。六经各有手足二经,故亦名十二经。十二经统属藏府,其气血循行各有一定范围。无病的人,自然合乎生理上的支配;一旦气血循行失常,反生理状态,而即会发现病理上的症状。就症状区分其范围,即可明了确定某病属某部某器官,只须从六经分配的范围,规定其治疗方法,斯则决无毫发差谬,此中医学说上之六经之所以能统括百病之纲领者也。先贤对经字释义云:“经犹言界也,经界既分,则彼此不容淆紊;经犹言常也,经常既定,则转更辄可穷变。”人身之有六经,犹一国之划分若于行省,一省之划分若干县区,在平常时既便利行政上支配管辖,在变乱时又可就疆界区分,使各负其勘定削平之责任,岂不了如观火,易如反掌耶?否则万绪千端,将从何处着手整理?人身一有疾病,将从何处确定其治疗范围,善乎昔人有言:“不明十二经络,开口动手便错。”是岂过激之言论哉?

经之外又有络,故又统称经络,经络皆为藏府气血循行之路径。盖直干为经,旁支为络;大者为经,小者为络;深者为经,浅者为络。此就经络之大体而言,犹之铁道交通之有干路支线,虽全国铁路线无不连贯交通,然纵横衔接必各有其界段,其界段与界段衔接处,必有赖于支路焉。故十二经之界段衔接处,以贯注气血流通,亦必赖其支线,此种经络所以并称,所以合并为其功用者也。

六经从分晰方面说,盖包括“神经”“血管”“气道”“筋”“骨”“油膜”“藏府诸器官”共划分之为十二部,故《内经》有某经多气多血、多气少血、多血少气之说,盖即指划分界限中之某部,某者为多某者为少耳。大抵统称曰“经”者,概括之名称也;曰“经脉”者,单指称其血管也;曰“经筋”者,单指其筋之道路也。其外如神经油膜,虽无特指出之名称,然于各经病症中,悉已详具,读者正可意会而得之也。

研究六经者,六经之界限固不可不知,而六经之气化,尤不可不详尽明了。否则辨症措治犹之用兵者,徒知地理形势,山川险阻,而不识将帅之才略,孰者为长,孰者为短,而不知敌言之虚实,敌人之所擅长,披死板板之地图,而谓敌人必入我壳中,欲操必胜,有是理乎?何谓六经气化?曰: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;阳明之上,燥气治之;少阳之上,火气治之;太阴之上,湿气治之;少阴之上,热气治之;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是也。“之上”云者,犹言某经最上之统属者则属某气上,犹言最高最上也。换言之,太阳之上,寒气治之,即太阳经之应归空气统治也,即太阳经病,属乎寒气病也,谓非寒气有余,即寒气不足之病也。其外各经,亦皆作如是解,大概某经有某经部分,有某经气化。此处界限不清,治病辨症,便每每缠夹。例如桂枝汤症,本为解肌,肌肉在部分应属阳明(太阳界分为皮毛项背,阳明部分为肌肉膺胸,少阳部分为连网膜胁)。然阳明属燥气应壮热口渴引饮(即白虎汤症),今汗出恶风寒口不渴,其界限虽在阳明,而气化仍为太阳寒病也。又如葛根汤症,项背强##然,恶风寒,无汗,是寒邪不仅在太阳且兼入肌肉经输,其部分虽远阳明而气化固仍太阳经也。今人乃以葛根汤为阳明症治,岂不大谬耶?此其缠夹,皆因经界经气未能分清耳。故曰:既明六经界分,尤宜认清六经气化也。其他各经,因限于篇幅,不一一条举,一隅三反,读者当不难逆而知之。

复次:六经何以有三阴三阳之名称,不曰“膀胱小肠经”,而曰“太阳”,不曰“胃大肠经”,而曰“阳明”,不曰“胆三焦经”,而曰“少阳”者,因人身藏府,本禀受于天之六气(风寒热湿燥火)。六气不外乎阴阳,阴阳之深浅又以三等阶级区别之。太阳者,阳之广大也。阳明者,阳之亢极也。少阳者,阳之尚微也。少阴者,阴之初动而未盛也。太阴者,阴之极大也。厥阴者,阴之将尽也。故曰:三阴三阳根于六气。此天之气化标本,故曰“六气为本,三阴三阳为标”。人之藏府既禀受天之六气而化生,则藏府即同乎六气,有藏府而后有六经,则六经即配乎三阴三阳,故人身以藏府为本,六经为标。故六经病,即谓之三阴三阳病,而即归本乎六气病也。匆率就草,愧未详尽,缘释六经连带及之。至于六经从标本中气之化,他日有暇,容当再详述焉。

专题:经方医论集
来源:《中国医学1941》
上一章:述伤寒六经各家异义
下一章:论仲景之阴黄治法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