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3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23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,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
桂枝麻黄各半汤方

桂枝一两十六铢,去皮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,去节大枣四枚,擘杏仁二十四枚,汤浸,去皮尖及两仁者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温服六合。本云,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,将息如上法。臣亿等谨按:桂枝汤方,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麻黄汤方,麻黄三两,桂枝二两,甘草一两,杏仁七十个。今以算法约之,二汤各取三分之一,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,芍药、生姜、甘草各一两,大枣四枚,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,收之得二十四个,合方。详此方乃三分之一,非各半也,宜云合半汤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发热”“热多”下,都有“而”字;“欲自可”作“自调”;“必”字下有“当”字。“不可发汗篇”、《脉经》:“欲自可”作“续自可”。《脉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此”字下有“为”字。

桂枝麻黄各半汤方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杏仁”下无“汤浸”二字。《玉函经》:“七味”下有“?咀”二字;“云”作“方”;“顿服”下有“今裁为一方”五字。

【音义】沸,音费,流质受热至发气泡时,叫作“沸”。铢,音殊,古衡名,汉、晋制十黍为累,十累为铢,二十四铢为两,唐、宋四分为两,药秤一两,相当于现在的二钱一厘五毫弱,是一铢便等于八厘四毫弱。

【句释】“如疟状,发热恶寒”,为血管扩张神经与收缩神经交互兴奋的结果,扩张兴奋的时候便发热,收缩兴奋的时候便恶寒,这便形成如疟状的间歇型热,也就是少阳病的往来寒热。“清便欲自可”,《释名》云:“圊,清也,至秽之处,宜常修治,使洁清也”,因而《伤寒论》里的清便、清谷、清血等,都是这个“圊”字的假借,“圊”为厕所的旧称,“清便自可”即指正常的大小便而言。“脉微”,是心脏衰弱,脉跃不足的脉搏。“脉微缓”,是脉搏虽弱,而至数很调匀,这说明心弱并不严重。“阴阳俱虚”,指脉微恶寒的症状,体温低落恶寒为阳虚,血少脉微为阴虚。“面色反有热色”,为充血发热的征象。“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”,为汗液潴留汗腺末梢,不断地刺激末梢神经的感觉。

【串解】本条应分作三段:①成无己云:“发热恶寒,而热多寒少,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,里不和者,呕而利,今不呕,清便自调者,里和也。”病到八九天以上,机体抵抗力还能维持,虽然一日二三度发热恶寒,而热多寒少,象征着抗力有余,不呕便调,说明胃肠机能亦很好,脉搏虽微,却调匀舒缓,这是病机快要好转的现象。②假如脉搏微弱而恶寒,是血气两虚,心脏已经相当衰弱了,汗吐下等法都要慎重,所以成无己说:“阳,表也,阴,里也。脉微为里虚,恶寒为表虚,以表里俱虚,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。”③颜面潮红,而有热色,热为抗病的现象,同时皮肤开始发痒,说明八九天的太阳病,仍将从汗而解,这时正好用各半汤轻剂发汗,促其好转。

【语译】太阳病到了八九天以上,一日二三度呈间歇型发热,热发作比冷发作多,不呕不泄,脉搏虽微弱,却很调匀,这是病快要好转的现象。假使脉搏微弱,体温低落而恶寒特甚,这是气血两虚,汗法、下法、吐法都不要轻率使用,避免再损伤气血。如病人面色逐渐潮红,是血行已趋畅旺,同时皮肤发痒,是汗腺已开始排汗,病将从表解,这时正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,协助抗力,轻微发汗。

【释方】本方药味极轻,为轻度的发汗剂,适用于太阳病欲解未解,汗腺排汗微有障碍的时候。

上一章:冉雪峰·伤寒论23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