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绪论

宜禁

张璐
张璐

伤寒表证宜汗,里证宜下,半里宜和,膈热宜涌,阴寒宜温,此大法也。然其人真气素虚,或有宿食者,更宜斟酌。陶尚文云:阳病宜汗宜下,真气衰,汗之亡阳,下之多脱;阴病宜温宜补,真气衰,则客热便生。苟非宿谙,不无妄治之失,因录宜禁诸法如下。

宜汗太阳脉浮紧盛。

人迎盛于气口。

诸脉浮紧而数。

头疼体痛。

腰痛背强。

项背强骨节痛。

身体拘急。

啬啬恶寒,翕翕发热。

烦热不止。

烦躁喘嗽。

伤寒无汗。

中风自汗。

服发汗药,解半日许复烦。

衄血点滴不成流,热不解,并宜发汗。又有脉沉可汗者,为身有热也。设身不热,岂敢汗乎?

禁汗脉虚无阳。

尺中脉迟。

诸脉沉细微弱。

吐血下血,及衄血如流。

口燥舌干。

口苦咽干,闭塞及痛。

风湿。

风温。

湿温。

中暑及暍。

当脐上下左右动气。

心下悸动。

疮家。

淋家。

小便淋沥。

大便泻利。

温毒发斑。

内伤劳倦。

亡阳漏风。

少阳寒热往来。

经水断续崩漏。

热入血室。

新产血虚。

房劳阴虚。

阳事痿缩。

夹阴阴虚。

足胫逆冷。

太阳犯本,渴而小便不利。

膀胱虚寒,咳而小便利。俱在禁汗例。

诸禁汗者,非直禁绝表药也,但禁麻黄青龙等峻剂耳。如小建中黄芪建中,在所必用,以意加减可也。

汗后热不止,必有所因。或因冷食不化,或因汗后强饮粥汤,或汗后更冒虚风,或动起不宁,或劳心恼怒,皆足以致热也。

凡服麻黄重剂不得汗,后必呕血或衄,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,以营血受伤故也。宜吐病在膈上。

胸中懊憹痞闷。

喉中有痰声。

三四日邪在胸中,脉大胸满多痰。

气上冲咽喉。

手足厥冷,脉乍结,痰气在胸中,心烦满而欲食不能食。

胸中郁郁微烦而痛,欲使人按之,反有痰涎。

下利日十余行,脉反迟而微滑。或乍紧,或乍结,或寸口沉伏,或浮滑,为宿痰,并宜瓜蒂散。

伤寒头痛久不愈,令人丧明,胸膈有宿痰也,瓜蒂散吐之。

寒实结胸宜白散。

类中风痰涎壅盛,宜稀涎散。

食厥脉滑,或上部有脉,下部无脉而厥逆,胸中兀兀欲吐,而按之痛,及干霍乱心腹刺痛欲死,并宜姜盐汤探吐之。

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并宜栀子豉汤。

病在膈上,为里之表证,故用吐法取汗。寒月宜置火于暖室,不透风处吐之。

禁吐脉微无阳。

寸口细弱。

旧有微溏。

病在少阳,耳聋目赤胸胁痛。

少阴厥阴病干呕。

元气虚羸。

气血两虚。

房劳阴虚。

劳倦内伤。

吐血衄血。

胎产崩漏。

经水断续,俱在禁吐例。

南人不可轻用涌吐,一吐尚可胜之,二吐便致昏困而厥,北方质实之人,三吐不昏也。

吐后有顿快者,有徐快者,或反闷者,吐未尽也。或反热者,不可下也。大抵三日后,无不快矣。

宜和寒热往来脉弦数。

未下胸中胀满。

心烦喜呕。

耳聋胁痛。

舌白苔滑。

头两角痛。

口苦咽干。

头目眩晕。

头汗盗汗。

默默不欲饮食。

热入血室。少阳半表半里诸证,并宜和之。

禁和太阳表证未除。

阳明里证已具。热传三阴腹满。

寒中三阴自利。

夹食夹阴,面戴阳足胫冷。过汗经虚耳聋,尺中虚迟紧细,俱在禁和例。

宜下伤寒五六日,发热头痛方除,蒸蒸发热,脉沉实,滑数有力,大便不通。

六七日热蒸阳明,头痛发热不大便。

口噤咬牙。

日晡潮热腹痛,喘急硬满。

能食不大便。

潮热谵语发狂。

烦躁时闷乱。

服小承气转矢气。

燥屎逆攻,胸下硬痛。

下利脉数或迟滑,有宿食。

下利三部脉皆平,心下硬痛。

潮热自汗,谵语燥渴,不大便。

潮热手足腋下汗出。

汗下后微烦,小便数大便难。

大便燥结,则气口脉洪大,按之反涩。

小腹硬满,而痛不可按。

小便自利,大便黑有瘀血。

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微喘满而不得卧。

扬手掷足,揭去衣被。

内实燥满而发黄。

少阴病,口燥舌干而渴,邪热内消肾水者,急下之。自利纯清水,心下硬满,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

腹胀硬满,绕脐硬痛,不大便者,急下之。

阳明病,汗多热甚,恐胃汁干,急下之。

腹满硬痛,为土实,急下之。

大抵一切下证,要以舌干口燥,大便不通,再以手按脐腹,胸胁硬满而痛,手不可近者,急下之。

然又有脉浮可下者,大便难也。设大便不难,岂敢下乎?

禁下脉浮表证未解。

尺中迟弱而足冷。

六脉大而无力,或虚细,或乍大乍小。

发热头痛未除。

恶寒恶风。

头背项强,腰痛拘急。

手足腋下无汗。

呕吐未除。

咽中闭塞。

腹中时满时减。

腹胀可按可揉。

当脐上下左右动气。

少阳寒热呕吐。

阳明面合赤色。

不转矢气。

矢气不臭。

内伤劳力。

阴虚劳倦。

经水断续。

胎前崩漏。

大便硬而小便清。

小便频数而少。

挟阴面赤戴阳。

挟食胸中烦满,屡服消克,而脉沉,手足微厥。

心下痞满。

虚烦欲吐不吐。

畏寒不能食,俱在禁下例。

凡禁下者,慎不可用承气等药,即有下证,惟宜导法选用。

若阴结,宜四逆汤入人乳胆汁下金液丹。

下后不解,一日半日复热,或下未尽,或下后热邪不除,或下后复结,或因饮食起居,或更冒虚风,当详审以治。

服下药不行者,药力不当病势也,更宜大剂下之。若误用承气不得下,后必愈胀,以里无热结,徒伤胃气,湿热痰饮愈逆也。以湿热例治之。

有屡用承气不行,改用温理脾胃药即行者。

有下出稀粪,色淡不黄不臭者,急温之。下出纯清水者死。下出溏粪者防变。温热时疫,不在此例。下如污泥者死。下出衃血及血水者死。下出鲜血者危。下瘀血如胶粘漆黑,臭恶难近者死。下之不尽,骤用补截,复发热谵语妄乱,脉躁不宁,或忽大忽小者,皆不治。

宜温初起不发热,无头痛,便恶寒,脉沉嗜卧。

少阴病,膈上有寒饮,干呕不吐。

呕吐不止。

干呕吐涎沫。

腹痛泄泻呕逆。

战栗蜷卧。

面如刀刮。

四肢逆冷。

夹阴中寒,唇面爪甲青。

胃虚咳逆。

下利清谷不止。

阳缩入腹。

囊缩舌润。

厥冷过肘膝。

小便清利。

自利不渴。

口中和,背恶寒。

畏寒身疼骨节痛,皆直中阴经寒证。

又里寒外热,身反不恶寒,而面戴阳,脉虚大无力,或数疾无伦,为阴盛格阳。

烦躁欲坐卧泥水中。

自利咽干欲饮水而不能咽,皆假热之证也。

又初起本阳证,汗下太过,亡阳脱泄,或误服寒药,后变恶寒厥逆,虚汗泄泻,脉或沉细,或伏绝,或虚大,为坏病。

小便或利或不利,而色不黄赤。

筋惕肉瞤。

亡阳汗不止而恶寒,并宜从温补例治。

禁温本伤寒阳证,六七日传变入里,后变脉沉数,烦躁不得卧寐。

自利腹痛,而时痛时止,按之结硬。

咽痛心烦。

小便短数赤涩。

大便实。

泄利下重。

下利谵语,厥逆不过肘膝,厥过即复热。喜冷饮。

面深赤烦躁,便秘谵语,欲揭衣被,扬手掷足,皆属传经热证,俱在禁温例。

凡服温经回阳药后药后,其人微烦而渴,脉来微数而不实坚,身体安和静卧者,少与生脉散,或清粥饮,其渴自止。慎勿误与凉药,复助阴寒也。若假寒证,误投姜附而大烦躁,热渴不宁者,急与苦寒泻热无疑。

足太阳膀胱经禁下。若下之太早,则变证百出。足阳明胃腑禁发汗,禁利小便,犯之重损津液,脉必代结。足少阳胆经禁汗,禁下,禁利小便。汗则犯太阳,下则犯阳明,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陷入阴中。太阳一禁,阳明二禁,少阳三禁,此定禁也。至三阴经,则无定禁,但非胃实,乃禁下耳。

药禁者,津液内亡作渴,禁用五苓淡渗。汗多禁利小便。小便多禁发汗。咽痛禁发汗。利小便大便反利,禁栀子。大便秘涩,禁用燥药,吐多不得复吐。吐而上气壅滞,大便不通,只可宣散上气,禁例大便。脉弦禁服平胃而虚虚;脉缓禁服建中而实实。

专题:伤寒绪论
来源:《伤寒绪论》
上一章:温病、风温
下一章:劫法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