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绪论

蛔厥

张璐
张璐

昔人云:杂病吐蛔责于热,伤寒吐蛔责于寒。殊不知皆是胃虚邪盛,寒热错乱所致。所以仲景乌梅丸,辛热苦寒补泻并用,而独不用甘草者,盖蛔闻甘即起,闻酸即止,闻苦即定,见辣则头伏而下,设不知此,而纯用辛热之药,则吐逆转剧,误用纯苦寒之药,则微阳顿绝,危殆立至也。然《金匮》又有甘草粉蜜汤纯用甘味者,此又治久病胃虚不得食而蛔病之药,不可因此碍彼也。

有初见表证即吐蛔者,此必夹食所致,但与二陈汤中倍生姜、乌梅,加细辛、川椒、紫苏、广藿香叶之类自安。

少阳寒热往来,呕而吐蛔者,小柴胡去参、枣、甘草加乌梅、黄连,若胸中痞者,三泻心汤黄连汤选用。

若腹满不大便,热甚昏愦而吐蛔者,当用大柴胡去大枣加黄连、乌梅微利之。

厥阴病,消渴气上撞心,饥不欲食,食即吐蛔,盖中焦寒极,而无根失守之火浮于上焦,故能消水,宜连理汤用乌梅肉糊丸,川椒汤服。若大便难者,加酒制大黄、蜂蜜微利之。

用丸不用汤者,取滓入虫口也。

蛔上膈,烦躁昏乱欲死,两手脉沉迟,足冷便秘者,多难治。若蛔色赤而活或多者,属胃热,犹可治之;蛔死色白而扁者,属胃败,必不治也。

凡人胃脘忽痛忽止,身上乍热乍凉,面上乍赤乍白,脉倏乱倏静,口中吐沫不食者,便是蛔厥之候。

专题:伤寒绪论
来源:《伤寒绪论》
上一章:温病、风温
下一章:脏厥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