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桂枝加桂汤

桂枝加桂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于桂枝汤原方内,加桂二两。

(二)洄溪

肉桂钱半,去皮 白芍钱半,酒炒 桂枝八分 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水煎,去滓,温服。

二、定义

此阳虚不解,阴邪乘虚冲心,欲作奔豚。为制和营散邪,益火消阴之温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太阳伤寒者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复感新寒。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。不止一针,故云各一壮。且灸法不循穴道,亦甚易。与桂枝加桂汤,烧针取汗,亦汗法。兹因针失慎,致外被寒袭,火郁于中,血不流行,结肿核赤起矣。又因卒然加针时,心畏而惊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病有奔豚,从惊发得之,所以肾邪乘心之虚,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。奔豚者,肾邪也。先灸核上各一壮者,外去寒邪也。

四、脉象

弦紧细。

五、药解

(一)太阳风邪,因烧针复感于寒,用桂枝汤解外以散其邪。更加桂者,益火以泻阴气,并祛外邪也。

(二)徐洄溪云:重加肉桂,不特御寒,且制肾水。且药味重则能达下,凡奔豚症,此方可增减用之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服一升。

七、本汤治奔豚之辨证

《难经》曰:肾之积曰奔豚,则奔豚属肾矣。方用桂枝加桂汤,于足少阴肾,其法不合。既阴邪上逆,从少腹冲心,悖乱已极,岂犹敢用桂枝之升散,以重耗其阳,而愈动其阴乎?仲景必无此法。

齐有堂偶与闵公景陆谈医曰:昨见一少年其身壮盛,患少腹痛,以渐上攻而至心下,医者用桂枝加桂汤四剂,遂魄汗厥逆而死。此误也!是病乃少阴中寒,宜吴茱萸四逆汤,驱阴降逆。而庸辈谬用奔豚法,放胆用桂枝以杀之耳!予闻而爽然曰:先生高识,足以释我疑,而破后世之惑也。今而后益知奔豚之法,不可从也。爰是更进而求之。烧针者,温经以御阴也,肾邪当不致发矣。且核起而赤者,尚在躯壳之表,曷为必发奔豚耶!此必后人之误。

八、本证少腹上冲与苓桂甘枣汤脐下悸之区别

彼方茯苓半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,桂枝四两,去皮。因发汗后,脐下悸,是水邪乘阳虚而犯心,故君茯苓以清水之源。本方因表寒未解,而少腹上冲,小腹两旁曰少腹,即脐下丹田穴。是水邪挟阴气以凌心。故加肉桂以温水之主。前症已在里,而奔豚未发。此病尚在表,必奔豚已发。故主治不同,而区别亦异。

九、本证内外先后夹攻之精义

内外夹攻云者,谓桂枝不足以胜风,先刺风池、风府,后与桂枝以祛风,烧针不足以散寒,先灸其核,后与桂枝加桂以散寒也。

十、本方与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之区别

彼方加芍药,治阳邪下陷。此方更加桂,治阴邪上攻。只是一味中加分两,不于本方外求他味,不即不离之妙如此。

十一、本方加桂之考证

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:一桂枝加桂汤;一理中丸去术加桂。一主脐下悸。一主脐下筑,皆在下之病。东垣曰:气之薄者,桂枝也。气之厚者,肉桂也。气薄则发泄,桂枝上行而发表。气厚则发热,桂肉下行而补肾。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。刘潜江曰:亲下者,趋阴也,消阴翳而发阳光。亲上者,归阳也,以达阳壅而行阴化。又曰:气之厚者,亲下,即走里而入阴分。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者,皆可治也。气之薄者,亲上,即走表而入阳分,凡在表之阳壅而阴不和者,皆可治也。则桂枝桂肉之用,岂不彰明较著哉。

十二、本汤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治发汗,烧针,令其汗。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此汤主之。

按:此两条,《金匮》多“治发汗”三字。又《金匮》上至心,与《伤寒》上冲心少异。然所治皆奔豚证也。

专题:桂枝加桂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李翰卿·桂枝加桂汤集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