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麻黄杏仁甘…
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[仲景]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 炙石膏半斤碎绵裹

此即越婢汤加杏仁。

二、定义

此汗出而喘无甚大热。为制解表清里定喘之大辛凉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(一)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既汗不可再汗,津液不得重伤。汗出而喘,尚有留邪在肺,故汗出而喘。无大热者,邪已轻也。可与此汤。汗出故用石膏,喘故用麻、杏。

(二)发汗后,饮水多者必喘。以水灌之,亦喘。此二句明致喘之所由。盖喘未必皆由于水,而饮水无有不喘者,戒之。

(三)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既下不可复汗,津液不得再伤。若汗岀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此汤。

按:伤寒论中有言可与某汤,或言不可与某汤,或言不可与者,此设法御病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四、脉象

阴阳俱浮。

阳浮,则强于卫外而闭气,当开表逐邪。阴浮,不能藏精而汗出,当镇阴清火。

五、药解

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其邪不在经腠,故非桂枝所能发。麻、杏辛甘,入肺散邪气,肺被邪郁而生热。石膏辛寒,入肺除热气。甘草甘温安中气,且以助其散邪清热之用,乃肺藏邪气发喘之的据也。(尤在泾)

六、煮服法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七、本证无大热之释疑

柯韵伯曰:以本汤病状二条,用石膏应有大热,不应无大热,故欲改之。然按白虎加人参条中,伤寒无大热,口燥渴,心烦,背微恶寒者,此汤主之,则所谓无大热者,正是热郁于内,外无大热而里则热也。

八、本证无汗而喘之释疑

原本汗出而喘,固犯麻黄之忌,然果无汗而喘,又不犯石膏之忌乎?不知原本汗出,乃承上发汗字来,正谓既汗出,后有此喘,仍是汗出不畅,故可与无汗而喘之青龙同一治法耳。

九、本汤治温的当

柯韵伯以此治春温病,用麻黄开表逐邪,石膏镇阴清热,亦可备一治法。

十、本汤与大青龙汤白虎汤同用石膏之区别

石膏为清火要药,青龙、白虎皆赖以建功,然不当亦易招祸。故青龙以无汗烦躁,得姜、桂宣卫外之阳。白虎以有汗烦渴,须粳米保胃脘之阳。此证但热无寒,故不用姜、桂,喘不在胃,故不须粳米。且但热不虚,如加参米,则食入于阴,气长于阳,谵语腹胀矣。此三方之区别也。

十一、本汤与白虎汤加参米治温虚实辨

凡外感汗下后,汗出而喘为实,重在存阴者,不必虑其亡阳也。然此为解表之剂,若无喘鼾,语言难出等症,则又白虎证治矣。故本方为治温病表里之实,与白虎汤为治温病表里之虚,是又相须相济者也。

十二、本汤兼治

(一)周凤岐曰:咽喉肿痛,因于风火者,宜麻杏石甘汤。

(二)痧疹不透宜此汤。

1.痧疹发于暴寒之时,肌表头面不透。是外袭寒邪内蕴伏邪,宜两解肺卫之邪。宜此汤加桔梗、薄荷、射干、牛蒡主之。

2.若秋后凉风外袭,伏热内蒸,以致咳嗽或喘者,宜此汤加桑皮、象贝、枯芩、苏子之类。麻黄须蜜炙或水炒。

3.痧闭。痧出于肺,闭则火毒内或,多致喘闷而殆。此汤麻黄发肺邪,杏仁下肺气,甘草缓肺急,石膏清肺热,药简攻专,所以效速。可见仲景方不独专治伤寒,兼能通治杂病。

季按:此语出于喻嘉言。而用治疹闭,则出于秦宝璞也。

十三、本汤与大青龙汤麻黄石膏多少辨

大青龙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热,故麻黄多于石膏。此汤清肺热而兼散肺邪,故石膏多于麻黄(尤在泾)。

专题: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下一章:冉雪峰·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