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大青龙汤

大青龙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―)仲景

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一块碎如鸡子大

此方麻黄六两,以今法准之,当用一钱五分有零。然究不免太过,酌乎其中,增加麻黄至六分,亦已足矣。

(二)洄溪

麻黄钱半 桂枝钱半 杏仁二钱去皮 甘草钱半 石膏五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

二、定义

此风寒闭塞营卫,阳郁烦躁。为制发汗泄热,两解表里之温清猛剂也。

三、病状

(一)太阳中风,发热恶寒,非恶风。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不可服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恶风乃桂枝证,误服此则汗不止而有亡阳之象矣。立此方即垂此戒。

按:《伤寒论》中,言某汤主之者,乃对病施药也。

(二)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
脉不沉紧,身有轻时,为无少阴外证。不厥利吐逆,为无少阴里证。此邪气俱在外也,故以大青龙发其汗。

大青龙汤,专重在无少阴证,脉微弱,则近于少阴证矣,故不可与。尤重在“汗出”二字,汗出者,虽同是太阳证,而断不可用麻黄矣。

四、脉象

脉浮紧。

汗出脉缓,是中于鼓动之阳风,不汗出而脉紧,乃中于凛冽之寒风。寒令脉浮,浮紧,而沉不紧,与伤寒脉阴阳俱紧有别。徐洄溪曰:紧为阴脉,故汗不易出。

按:脉浮紧或浮数者,乃大青龙汤之的据。

五、药解

烦躁是热伤其气,无津不能作汗,故发热恶寒,身疼不解,特加石膏之泄热生津,以除烦躁,然其性沉而大寒,恐内热顿除,表寒不解,变为寒中协热下利,故必倍麻黄以发表,又倍甘草以和中,更用姜、枣调和营卫,一汗而表里俱解,风热两除,何患诸证不平。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,所以佐麻、桂二方之木及。要言之,大青龙立方之旨,因烦躁而独加石膏。王文禄所谓风寒并重,而闭热于经,故加石膏于发散药中者是也。若不过风寒并发,则麻黄、桂枝已足胜其任矣,何必更加石膏哉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温粉扑之。一服汗者,停后服,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烦躁,不得眠也。

七、本汤与桂枝麻黄汤同异点

桂枝汤状载头痛发热恶寒,麻黄汤论列发热恶寒,本汤论列头痛发热恶寒,身疼,不汗出而烦躁。盖发热恶寒同桂枝证,身疼痛不汗出同麻黄证,唯烦躁是本证所独,此其异也。

八、本证烦躁与少阴烦躁虚实辨

太阳证云者,即胃脘之阳,内郁胸中而烦,外扰四肢而躁是也。故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,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;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,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。实者可服本汤,虚者便不可服。故大青龙之点睛,在无汗而烦躁。

九、本汤烦躁与白虎汤真武汤烦躁之异同

同一烦躁也,太阳之烦躁用青龙,阳明之烦躁用白虎,少阴之烦躁用真武。所贵乎分经者,知其异,尤其知其同也。

十、本证烦躁与白虎加人参汤烦躁先后辨

本证烦躁,在未汗先是为阳盛,彼证烦躁,在发汗后是为阴虚。阴虚则阳无所附,故用白虎加人参汤。若用桂附以回阳,其不杀人者,鲜矣。然则未汗前之烦躁,与既汗后之烦躁,虚实悬殊,顾可不问乎!

十一、本汤用石膏如鸡子大之意义

徐洄溪云: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,何以发汗如是之烈?盖麻黄汤麻黄用二两,此用六两,越婢汤石膏用半斤,而此汤用鸡子大一块,一剂之药,除大枣约共十六两,以今秤计之亦重三两有余,则汗之重剂矣。虽少加石膏,终不足以相制也。

十二、本汤禁用

(一)脉弱汗出。

(二)脉不浮紧数,无恶风、恶寒、身疼者。

《赤水玄珠》载:伤寒邪热在表,不得汗出,其人则躁乱不安,身心如无奈何。如脉浮紧或浮数者,急用此药发汗则愈,乃仲景之妙法也。譬如亢热已极,一雨而凉,其理可见也。若不晓此理,见其燥热,投以寒凉之药,为害岂胜言哉。若不浮紧数,无恶风、恶寒、身疼者,亦不可用之也,如误用,其害亦不浅也。所以脉症之不明者,多不敢用。

(三)症在少阳。

(四)温病。伤寒一发汗,而外邪即解,温病一发汗,而里邪愈炽。麻黄、青龙用治伤寒,未有不生者,用治温病,未有不死者。

①原文汗字处为病字,结合文意改为汗字(小昔)。

专题:大青龙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大青龙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