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黄芩汤

黄芩汤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黄芩汤即桂枝汤以芩易桂去姜。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,擘

(二)洄溪

黄芩钱半 炙草八分 白芍钱半,炒 大枣三枚

二、定义

此太、少两阳合病,里热盛而自利。为制彻热益阴,缓中止泄之清方也。

太阳与少阳合病云者,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。

三、病状

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。

下痢即专于治痢,不必杂以风药表药,此亦急当救里之意。

四、脉象

脉浮数。

黄芩所治之热,必自里达外,不治在表分之热,故黄芩汤证脉必数。

五、药解

虚而不实者,苦以坚之,酸以收之。黄芩、芍药之苦酸以坚,敛肠胃之气,弱而不足者,甘以补之,甘草、大枣之甘,以补固肠胃之弱。

长洲张氏云:黄芩主在里风热,与桂枝主在表风寒,不易之定法。此方为治热痢之主方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
七、本汤之兼治溏泻与附子理中汤兼治鹜溏辨

溏泻者,污积黏垢湿兼热也,宜黄芩、芍药加香连。鹜溏者,中寒糟粕不化,色如鸭粪,所以澄沏清冷,小便清白,湿兼寒也,附子理中汤主之。

八、本汤加法

(一)发热加软柴胡。

(二)泻多加白术。

(三)小便少加茯苓。

(四)腹痛加炒芍药。

(五)呕有痰加橘红。

九、本证太阳少阳合病与太阳阳明合病、阳明少阳合病辨

太阳阳明合病,自下利,为在表,当与葛根汤发汗。阳明少阳合病,自下利,为在里,可与承气汤下之。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,为在半表半里,非汗下所宜,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。

十、本汤下利与葛根汤下利辨

太阳阳明合病,是寒邪初入阳明之经,胃家未实,移寒于脾,故自下利,谓系阴盛阳虚,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维阳,下者举之之法也。而太阳少阳合病,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,胆火肆逆,移热于脾,故自下利,谓系阳盛阴虚,与黄芩汤酸苦涌泄以存阴,通因通用之法也。要言之,与葛根汤者,在寒邪移脾也,与黄芩汤者,在热移于脾也。

十一、本汤兼治

(一)凡下痢,头痛,胸满,口干,或寒热胁痛,不时呕吐,其脉浮大而弦者,皆治之(薛己)。

(二)为温病变霍乱之主方。王孟英云:用此因证加减。

(三)伏气。

春温一证,由冬令收藏未固,昔人以冬寒内伏,藏于少阴,入春发于少阳,以春木内应肝胆也。寒邪深伏,已经化热,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,苦寒直清里热,热伏于阴,苦寒坚阴,乃正治也。知温邪忌散,不与暴感门同法(见《临证指南》幼科门)。

十二、本汤为治痢主方在随症加减

夏秋之月,暑邪入腑,脓血无度,此名滞下,全属暑热之毒,蒸肠烂胃,与阴寒之利,判若水火,仲景以黄芩汤为主方,而因症加减,此千古不易之法。今乃以暑毒热痢,俱用附、桂、姜、茸,始则目赤色焦,号痛欲绝,其色或变如豆汁,或如败肝,热深厥深,手足逆冷,不知其为热厥,反信为真寒,益加姜、附,以至胃烂肠裂,哀号宛转,如受炮烙之刑,我见甚多,惟有对之流涕。

辨识本证在脐下必热。

凡协热利,下赤黄如垢腻者,脐下必热,主黄芩汤(《全生集》)。

十三、本汤之禁用

因热不在表,故不用柴胡,热已入半里,故主黄芩加芍药,非微弱胃虚,故不须人参。

十四、本证合病现象之的据

此之合病者,头痛胸满,口苦咽干目眩,或往来寒热,脉或大而弦。盖半表之邪,不待太阳传递,而即太阳并见经气不无失守,所以下利,阳热渐盛,表实里虚,则邪热得乘虚而攻及里气。故用黄芩汤清热益阴,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(程郊倩)。

附:仲景用黄芩有三偶

(一)气分热结者,与柴胡为偶

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,不能泄气分之热,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。

(二)血分热结者,与芍药为偶

以芍药能开血分之结,不能清迫血之热,故黄芩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。

(三)湿热逐中者,与黄连为偶

以黄连能清湿中之热,不能治热生之湿,故黄芩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。

十五、本汤是否系太阳与少阳合病辨

凡云太阳病,必脉浮头痛,项强恶寒。少阳病必口苦咽干,目眩。本汤自下利,是否二经合病?

本汤以黄芩为主药,其现象应发热,不应恶寒,纵热极现振寒,其脉必数,太阳病必发热恶寒,兹不恶寒,显非涉及太阳证也。

千金芍药汤云:若通身发热加黄芩。又千金方知母、甘草、桂枝、黄芩、芍药汤,黄芩与桂枝同用,治乍寒乍热。今本汤但有黄芩无桂枝,现象但有发热无恶寒,又显非涉及太阳证也。

下利属肠胃生理变常。肠胃属阳明,胆属少阳,六经系统原有此意。本汤自下利,系胆管肌收缩,胆汁不下十二指肠,肠中发酵,腐败旺盛,发生下利。是本汤认为少阳与阳明合病,尚属可信,若牵及太阳,殊少确据。

药征谓黄芩主治心下痞。人生胆汁郁滞,多由胆管肌收缩,芍药有弛缓胆管肌之功能,凡腹肌拘挛者可用之。故药征谓芍药主结实拘挛,师论与黄芩汤彻其热者,亦以黄芩、芍药能弛缓胆管肌,流通胆汁故耳。

大枣在药征上主治挛引强急,或从别录疗心下悬体验而出。悬与弦通,有牵引意。甘草主治急迫,或从别录甘草疗烦满短气经验而来。黄芩汤以发热心下痞,腹肌拘挛,而有弦急痛苦之候,是急属甘草,弦属大枣。腹肌拘挛属芍药,心下痞发热属黄芩,既未涉及太阳区域,安得谓与少阳合病?因之悟到黄芩汤乃少阳与阳明合病,似无疑义。

阳明病以汗之多寡定大便结硬之与否,今汗自出,与自下利,都能消失体液,便可用大枣。本经大枣主补少气,少津液,身中不足,则此物之能救济体液可知。又别录表大枣除肠澼,今大枣与芩芍并用,则肠澼可除,理尤足信。

十六、本汤治温之加减法

仲景治温以黄芩为主,大旨不过取用凉远热以为法,如不自利,则白芍、大枣不必用矣。而止黄芩一味,何以治病?自应随症加减,宗古法而施治,有如下例:

(一)初起微寒发热无汗,可加山栀子、淡豆豉、葱白,或胸中懊不适,尤以栀豉为要。

(二)咳嗽加薄荷、杏仁、象贝、竹茹、栝楼皮。

(三)初起微恶寒,继而但热不寒,口渴思凉,宜合凉膈散去硝黄,但用连翘、黄芩、黑山栀、竹叶、薄荷等味。

(四)初起头痛在额旁者,可于凉膈散中,加蔓荆子、抚芎、苦丁茶数分,或往来寒热,头痛在额旁者,可用柴胡、黄芩。

(五)痛在眉棱骨者,可用葛根、黄芩。

(六)巅顶作痛,神烦不安,干呕吐涎沫者,此厥阴风动,真头风也,可用左金丸。不呕吐者,须用生地、石斛、石决明、左顾牡蛎、桑菊等为主药,再佐滋阴为妥。

(七)有至五六日大便如利,胸闷烦躁,口渴,验舌或黄、或焦黑色,此是下证,须用承气,断不可与芍药、大枣。

总之风温初起,如无表证,只宜凉解,用黄芩汤为主,加入元参、连翘、银花、竹叶之类,均忌辛温发汗表药,如荆、防、柴、葛、芎、归、羌、芷等类。

十七、本汤病状悉具若呕者加半夏半升、生姜三两主之

呕者,是上焦不和,水气未散,加半夏、生姜以除水气,则两阳之患自平,即柴胡桂枝汤去参、桂也。

程云来注:干呕者,无物呕出也。中焦不和,则气逆于上而作呕,迫于下而为利,故用半夏、生姜,入上焦以止呕,甘草、大枣入中焦以和脾,黄芩、白芍入下焦以止利,如是则正气安而邪气去,三焦和而呕利止。

凌嘉六云:脉迟者,黄芩不可与也。

王孟英云:冬伤于寒,至春发为温病,有或泻或呕之兼症,皆少阳犯阳明也。故仲景以黄芩清解温邪,协芍药泄迫血之热,而以甘、枣、夏、姜,奠安中土,法至当矣。

总之,呕用止呕之药,见症施治,服药后而本症愈,复见他症,仍见症施治,可推而知也。

少阳胆木挟火披猖,呕是上冲,利由下迫,何必中虚始利,饮聚而呕呼?半夏、生姜专开饮结,如其热炽宜易连茹。

邹润安曰:呕而脉数口渴者,为火气犯胃,不宜加半夏、生姜。

王孟英云:生姜性热,仅能治寒,不宜泛施于诸感也。

孟英又云:如火势披猖,上冲下迫,或脉数口渴,或热深厥深,则无藉乎奠中涤饮,当从事于泻火清中,举一反三,在人善悟也。

附: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兼治症

1.凡胆腑咳呕苦水,若胆汁者,宜黄芩加半夏、生姜(薛己)。

2.体虚伏热之霍乱,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(王孟英)。

3.温病转为霍乱。王孟英云:果由中虚聚饮,而伏邪乘之者,仍宜以此法治之。

十九、本汤加半夏与《金匮》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干呕而利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
专题:黄芩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黄芩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