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茯苓四逆汤

茯苓四逆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茯苓四两,一本作六两 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 甘草二两,炙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

(二)洄溪

茯苓三钱 附子钱半 甘草钱半 干姜炒钱半 人参钱半

二、定义

此少阴伤寒,虚阳挟水气不化,内扰而烦,欲脱而躁。为制清神回阳之温剂也。

三、病状

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此阳气不摄而烦,所谓阴烦也。然亦必参以他证,方不误认为栀子汤证。茯苓四逆汤主之。

汗下后,病仍不解者,系先竭其阴,后竭其阳,亦阴盛格阳之烦躁也。

发汗,外虚阳气,下之,内虚阴气,阴阳俱虚,邪独不解,故生烦躁,与茯苓四逆汤,以复阴阳之气。

四、脉象

脉细欲绝。

五、药解

茯苓理先天无形之气,安虚阳内扰之烦,人参配茯苓,补下焦之元气,干姜配附子,回阳虚欲脱之躁,调以甘草,比之四逆为稍缓,和其相格,故宜缓也。一去甘草,一加参苓,而缓急自别,仲景用方之妙如此。要言之,用姜附回阳,参苓滋阴,烦躁止而外病自解。

徐洄溪曰:本草茯苓治逆气烦满。

成无己曰:用四逆汤以补阳,加茯苓、人参以益阴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七、本证烦躁之辨识

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,其脉实大,其证热渴,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也。

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,其脉沉细,其证汗厥,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竭也。

八、本证烦躁与大青龙烦躁辨

大青龙汤证,不汗出之烦躁,乃未经汗下之烦躁,属实。本证病不解之烦躁,乃汗下后之烦躁,属虚。然脉之浮紧沉微,自当辨之。

专题:茯苓四逆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茯苓四逆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