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芍药甘草附…

芍药甘草附子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芍药 甘草各三两,炙 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

(二)洄溪

芍药钱半,酒炒 甘草八分,炙 附子钱半,炮

二、定义

此表邪已解,恶寒未罢。阳虚不能卫外所致。为制扶阳补阴,兼调营卫之温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发汗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徐洄溪曰:甘草、附子加芍药,即有和阴之意,亦邪之甚轻者。

方有执曰:汗出之后,大邪退散,荣气衰微,卫气疏慢,而但恶寒,故曰虚。

四、脉象

此证仲景未列脉象,但就证论,不外脉微与沉弱。

五、药解

用附子以扶阳,芍药以补阴,甘草佐药、附,补阴阳而调荣卫也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七、本汤足补少阴亡阳之证治

柯韵伯曰:少阴亡阳之证,仲圣未曾立方,芍药甘草附子汤,恰与此证相合。惟亡阳亡阴辨证最难,稍一不慎,贻误匪浅,兹录徐洄溪亡阳亡阴之辨,用备临床参考:

1.亡阳脉微,汗冷如膏,手足厥逆而舌润。亡阴脉洪,汗热不黏,手足温和而舌干。

但亡阴不止,阳从汗出,元气散脱,即为亡阳。然当亡阴之时,阳气方炽,不可即用阳药,宜收敛其阳气,不可不知。如芍药甘草汤或浮小麦半合、黑小枣七枚,即可酌用。故亡阴之药宜凉,亡阳之药宜热,一或相反,无不立毙。

2.亡阴之汗,身畏热,手足温,肌热,汗亦热而味咸,口渴喜凉饮,气粗脉数。亡阳之汗,身反恶寒,手足冷,肌凉,汗凉而味淡微黏,喜热饮,气微,脉象数而空。

季云按:亡阳又与无阳有别,亡阳,阳不守也;无阳,阳之微也。阳亡者,藩篱已撤,故汗不止。阳弱者,施化无权,故不能作汗。

3.心主汗,汗为心液,当清心火,汗从皮毛出,肺主皮毛,当敛肺气,此正治也。惟出太甚则阴气上竭,而肾中龙雷之火,随水而上,若以凉药折之,其火愈炽。惟用大剂参、附,反佐咸降之品如童便、牡蛎等类,冷饮达下焦,引其真阳下降,则雷龙之火反乎其位,其汗自止。故亡阴亡阳,治法截然。当阳气之未动也,以阴药止汗,及阳气之既动也,以阳药止汗,而龙、牡、黄芪、五味收涩之药,皆可随用。

季云按:正治在凉心敛肺,反佐在咸降冷饮,医能于此辨晰之,则用药自无误矣。

八、本汤治虚与芍药甘草汤治虚之区别

芍甘汤治脚挛急,因其阴虚。本汤治汗后恶寒,是阴阳俱虚,故加附子义取治里不治表,此其区别也。

专题:芍药甘草附子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芍药甘草附子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