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麻黄连轺赤…

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麻黄二两,去节 连轺二两,连翘根是 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一升,切 杏仁四十枚,去皮尖 甘草二两,炙 生姜二两,切 大枣十二枚,擘

(二)洄溪

麻黄八分 连轺钱半 赤小豆三钱 生梓白皮钱半 杏仁二钱,去皮 甘草五分 生姜皮八分 大枣三枚

二、定义

此伤寒无汗,瘀热在里,为制解表清热,苦寒降泄之杂治方也。

成无己曰:此欲解散其热也。

徐洄溪曰:此方治伤寒余邪未尽之黄,与诸黄微别。

三、病状

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

发黄者,必无汗,若有汗即不能发黄,亦就有汗之即不喘耳,无汗而喘,必发其汗,无汗而黄,必去其热,一理也。小便之有无亦同,若黄汗则别为一证。

四、脉象

脉涩浮数。

五、药解

皮肤之湿热不散,仍当发汗,而在里之瘀热不清,非桂枝所宜,故于麻黄汤去桂枝,而加赤小豆之酸以收心气,甘以泻心火,专主血分而通经络,行津液而利膀胱,梓白皮寒能清肺热,苦以泄肺气,专走气分而清皮肤,理胸中而解烦热。连轺、杏仁泻火降气,麻黄、姜皮开表逐邪,甘草、大枣和胃缓中,其表有不解,黄有不退者乎?

喻嘉言曰:连翘用连翘根,气寒味苦,主下热气,梓白皮气寒味苦,主热毒去三虫,时气瘀热之剂,必以苦为主。又曰:大热之剂,寒以取之是也。

本经胪列连翘之功,以寒热起,以热结终。此条瘀热在里句,适与连翘功用不异。

徐洄溪曰:连轺即连翘根,气味相近,今人不采,即以连翘代可也。梓皮缺乏已久,可以茵陈代之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黄,再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半日服尽。

潦水者,田水也,即霖雨后行潦之水,雨后水行洿池,其味甚薄,取其发纵之极,流而不止,不助湿也。取而煮之,半日服尽者,急方通剂,不可缓也。

七、本方发黄

唐容川曰:在里,指在肌肉中,对毛皮而言。肌是肥肉,气分所居,肉是瘦肉,血分所居,若热入肌肉,令气血相蒸,则汗滞不行,是名瘀热。气瘀则为水,血瘀则为火,水火蒸发于肌肉中,现出土之本色,是以发黄。故本方为利行水分瘀热,散疏血分热结之良剂。

八、本方发黄与栀子柏皮汤发黄辨

栀子柏皮汤治湿热已发于外,止有身黄发热,而无内瘀之证,此治瘀热在里,迫其湿热外蒸而为黄也。

九、本汤治夏月湿热易麻黄辨

王孟英曰:余治夏月湿热发黄,而表有风寒者,以本方麻黄易香薷辄效。

盖夏月用香薷,与冬月用麻黄,其理相同。

十、本汤兼治劳倦而感湿温

此误用发表,身面俱黄,不饥溺赤,连轺赤小豆饮,煎送保和丸三钱。

附:保和丸

山楂、神曲、茯苓、陈皮、卜子、连翘、半夏。

十一、本方与茵陈蒿汤治黄汗下辨

茵陈蒿汤欲黄从下解,本汤欲黄从汗解,乃有表无表之分也。(徐洄溪)

专题: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麻黄连轺赤小豆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