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通俗伤寒论

湿温伤寒

俞根初
俞根初

(一名湿温兼寒)

【因】伏湿酝酿成温,新感暴寒而发。多发于首夏初秋两时,但湿温为伏邪,寒为新邪,新旧夹发,乃寒湿温三气杂合之病。与暑湿兼寒,暑湿为伏气,寒为新感者,大同小异。惟湿温兼寒,寒湿重而温化尚缓;暑湿兼寒,湿热重而寒象多轻。

【证】初起头痛身重,恶寒无汗,胸痞腰疼,四肢倦怠,肌肉烦疼,胃钝腹满,便溏溺少,舌苔白滑,甚或白腻浮涨。

【脉】右缓而滞,左弦紧,此湿温兼寒,阻滞表分上中气机,足太阳与足太阴同病也。

【治】首宜芳淡辛散,藿香正气汤加葱、豉,和中解表,祛其搏束之外寒。次宜辛淡疏利,大橘皮汤加川朴(钱半)、蔻末(六分冲),宣气利溺,化其郁伏之内湿。寒散湿去,则酝酿之温邪无所依附,其热自清,即或有余热未清者,只须大橘皮汤去苍术、官桂,加焦山栀、绵茵陈(各三钱)以肃清之足矣。余详伤寒传入太阴火化条。

【秀按】湿温兼寒,与伤寒兼湿证,大旨相同,须从湿未化热与湿已化热,及有无夹痰夹食,随证酌治,庶免贻误。

【廉勘】湿温兼寒,有发于首夏梅雨蒸时者,有发于仲秋桂花蒸时者。一则防有春温伏热,一则防有夏暑内伏。其因虽有温暑之不同,而潜伏既久,酝酿蒸变,无一不同归火化。又加以外寒搏束,往往郁之愈甚,则发之愈暴,全在初起一二日。藿、朴、葱、豉,疏中发表,使寒湿从微汗而泄;蔻、苓、滑、通,芳透淡渗,使湿热从小便而泄。汗利兼行,表里双解,自然寒散湿开,伏热外达,易于措手。继辨其湿多热少,侧重太阴,用苦辛淡温法。热多湿少,侧重阳明,用苦辛淡凉法。湿热俱多,则太阴阳明并治,当开泄清热,两法兼用。其法已详于伤寒兼湿勘语中,兹不赘。

专题:通俗伤寒论
来源:《通俗伤寒论》
上一章:目录
下一章:春温伤寒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