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桂枝加葛根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桂枝(三两,去皮)  芍药(三两)  甘草(二两,炙)  生姜(三两,切)大枣(十二枚,擘)  葛根(四两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。

张令韶曰:(桂枝汤解肌,加葛根以宣通经络之气,盖葛根入土最深,其藤延蔓似络,故能同桂枝直入肌络之内,而外达于肤表也。)

正曰:《浅注》云:项背强,反汗出,是经输实而皮毛虚。然下文葛根汤之项背强,亦是经输实,何以反无汗,而皮毛并不虚哉?观葛根汤证之经输实,为皮毛不虚,则知桂枝加葛根证之皮毛虚,并非因经输实所致矣。盖皮毛肌肉,是指周身言,经输是太阳经脉,则专指项背言,故有邪在皮毛而不入经输者,为麻黄证;若兼入经输,则是葛根汤证也;有邪在肌肉而不入经输者,为桂枝证;若兼经输,则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也。然则皮毛虚皮毛实,皆有邪入经输者,《浅注》解入经输则皮毛虚,与葛根汤证相矛盾矣。又解葛根为入肌络,不知络者经脉之支也,经脉直上下行,太阳经直行在背,故有项背强之证,若夫络脉则横行周身,凡各经之经脉皆直行,各经之络脉皆横行,络脉既横行,安有项背直强之证哉。今解葛根藤蔓似络而入肌络,与项背强不合。盖葛根其藤最长,其根入土最深,吸引上下黄泉之水气,以上达于藤,有如太阳经引膀胱水之中阳气以上达于经脉也。人必知水中之阳化气上行而为太阳经,乃知葛根能引土下之水上贯其藤,即与太阳化气上行其理更无以异,故仲景用葛根入走经脉,而注云入肌络,不免稍差。

(桂枝汤为肌腠之主方,邪在肌腠,既可于汗出等正面看出,亦可于误治后反面勘出。)太阳病(误)下之后,(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。若不下陷,而)其气(竟)上冲者,(是不因下而内陷,仍在于肌腠之间,)可与桂枝汤方,用前(啜稀粥,温覆微取汗)法,(从肌腠外出而愈矣。)若不上冲者,(邪已内陷,不在肌腠之中,桂枝)不可与之。

此一节承上节以起下文五节之意。

张令韶曰:经云太阳根于至阴,是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,由胸膈而出肌腠,由肌腠而达于皮毛,外行于三阳,内行于三阴,气从此而出入,邪亦从此而出入,师所谓其气者,指此而言也。读者知正气之出入如此,则邪气之出入亦如此,则于此道知过半矣。所以《伤寒》言邪即言正,而言正即可以识邪。

按读熟此注,方知论中经气传行及一日二日三日五六日等,皆是眼目。

(然而不可与者又不止此。)太阳病三日已,(三阳为尽,)发汗(则肌表之寒自解,)若吐(则中膈之邪当解,)若下(则阳胃之邪当解,)若温针(则经脉之邪当解。当解而)仍不解者,此为(医者误治)坏病,(坏病不关肌腠,故)桂枝(汤)不中与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(或)随(其发汗之逆,或随其吐下温针之逆,分各(证(而救)治之(可也)。

此一节承上节,言病不关于肌腠者桂枝汤用之而不当。

(且更有必不可与者,不得为不重叮咛,)桂枝(汤)本为解肌,(与麻黄汤为肤表之剂迥别,盖邪之伤人,先伤肤表,次及肌腠,惟风性迅速,从肤表而直入肌腠,则肌腠实而肤表虚,所以脉浮缓,汗自出,不曰伤而曰中也。)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(明明邪在肤表,不在肌腠,)不可与也。(甚矣哉,桂枝汤为不汗出之大禁,)当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
此一节承上节分别桂枝本为解肌,大殊发表之剂,重为叮咛。

(桂枝本为解肌,以肝自出为据,然亦有不可固执者。)若酒客病,(湿热蕴于内,其无病时热气熏蒸,固多汗出,及其病也,脉缓汗出可知矣。然其病却不在肌腠之内,故)不可与桂枝汤,(若误与之,)得(此)汤(以助湿热,且甘能壅满)则(为)呕,(盖)以酒客(喜苦而)不喜甘故也。(推之不必酒客,凡素患湿热之病者,皆可作酒客观也。——

此一节承上节桂枝本为解肌句,言湿热之自汗不为肌腠之病,又当分别。

(桂枝本为解肌,若喘则为邪拒于表,表气不通而作,宜麻黄而不宜桂枝矣。然亦有桂枝证悉具,惟喘之一证不同,当知是平日素有喘之人,名曰)喘家。(喘虽愈,而得病又)作(审而桂枝证,亦不可专用)桂枝汤,(宜)加厚朴,(从脾而输其气,)杏子(从肺以利其气)佳。

此一节承上节桂枝本为解肌句,言喘不尽由于肌腠之病,不可专用桂枝汤。

(得汤则呕,请申其义。)凡(不当)服桂枝汤(而服之,不但呕,而且)吐者,(以其人内有湿热,又以桂枝汤之辛热以助其热,两热相冲,反能涌越,热势所逼,致伤阳络,)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
此一节,申明前二节得汤则呕之义,序例谓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者,此也。

太阳病,(固当汗之,若不取微似有汗,为)发汗(太过,)遂漏不止,(前云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,故)其人恶风(犹然不去,汗涣于表,津竭于里,故)小便难。四肢(为诸阳之本,不得阳气以养之,故)微急,(且至)难以屈伸者,(此因大汗以亡阳,因亡阳以脱液,必以)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(方中取附子以固少阴之阳,固阳即所以止汗,止汗即所以救液,其理微矣。)

正曰:此小便难,是膀胱之水寒结也,与五苓散之水结相似,故五苓用桂以温之,而此方更加附子,正所以温水散结,《浅注》解小便难为津液竭,不知下文所谓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者,乃为津液竭,此节正是阳旦证,此桂枝加附子即是阳旦汤,正是招补亡阳,非救其阴也。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,亦是诸寒收引,故当用桂枝、附子,与下文两胫拘急者不同。下文两胫拘急,是阴液不养其筋,故用白芍甘草汤。观下文证象阳旦者为阴液竭,即知此节是阳气亡,非阴液竭也,互勘自明,注家幸勿牵混。

此章凡九节,承上数章,言太阳证之变动不居,桂枝汤之泛应不穷也,张令韶云自此以下八节,论太阳之气可出可入,可内可外,外行于阳,内行于阴,出而皮肤,入而肌腠经络,无非太阳之所操纵也。

桂枝加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。

男元犀按:(太阳之脏,即是少阴太阳病,本宜发汗,发之太过而为漏不止,必用附子以固之,重至肢厥,必用四逆辈以救之。若恶风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汗出过多脱液,尚喜肾中之真阳未亡,只用附子大补少阴之气,得桂枝汤为太阳之专药,令阴交于阳则漏止,漏止则液不外脱,而诸证可俱除矣。)

正曰:令阴交于阳,是空话不着实。小便难是水结,与五苓散之寒水内结一例。恶风是汗出淋漓,邪反不去,四支微急,难以屈伸,是诸寒收引拘急也,故方用桂、附以振阳气,解肢体,为散寒温水止漏汗之法,《浅注》解为脱液,求深而反有未合。

(不但误汗而阳亡于外,设若误下,亦致阳衰于内。太阳之气由胸而出入,若)太阳病(误)下之后,(阳衰不能出入于外内,以致外、内之气不相交接,其)脉(数中一止,其名为)促,(气滞于)胸(而)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(盖桂枝汤为太阳神方,调和其气使出入外内,又恐芍药之苦寒以缓其出入之势,)若(脉不见促而见)微,(身复)恶寒者,(为阴虚已极,)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(,恐姜、桂之力微,必助之附子而后可)。

上节言误汗而阳亡于外,此节误下而阳衰于内,其方只一二味出入,主治判然。

按阳亡于外,宜引其阳以内入,芍药在所必用,阳衰于内,宜振其阳以自立,芍药则大非所宜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