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桂枝麻黄各半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桂枝(一两十六铢,去皮)  芍药  生姜(切)  甘草(炙)  麻黄(去节。各一两)  大枣(四枚,擘)  杏仁(二十四个,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温服六合。

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,(过经)如疟状,(与往来寒热不同,故曰如)发热恶寒。(现出太阳经真面目,)热多寒少。(太阳以阳为主,热多是主胜客负,为将解之兆。)其人不呕,(邪不转属少阴,)圊便自可,(邪不转属阳明,)一日二三度发。(疟之寒热有定候,此则或二或三无定候也。太阳之阳气有权,则邪气有不能自容之象。)脉微缓者,(微则邪衰,缓则正复,)为欲愈也。(自起句至此为一节,言邪轻欲自解,不药可愈也。)脉微,(上节以微与缓对举,此节但云微而不云缓者,以邪衰以而正亦衰也。)而恶寒者,(上节以发热恶寒对举,此节但云恶寒,不云发热,便是大眼目处。且热多寒少,为主胜客负之兆,若寒多热少,即为客胜主负之兆,况但寒无热之证乎。)此阴阳俱虚,(阴阳认作气血则误甚。要知太阳以阳为主,今脉微即露出少阴之沉细象,恶寒即露出少阴之厥冷及背恶寒象,不独太阳虚,即少阴亦虚也。阴阳指太少言,最切。)不可更发汗,更吐更下也。(自脉微至此句为一节,提出虚字,便可悟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法,又可悟四逆汤及附子汤之法矣。师不出方即引而不发之道。)面色反有热色者,(反字是大眼目,言脉微恶寒,面色不宜有热色,今反见有热色,以其人阴阳虽曰俱虚,而阳气尚能鼓郁热之气而见于面色。)未欲解也,(欲字可味,太阳以阳为主,犹幸阳气未败,尚能鼓过经之邪见于面色,独恨阳气已虚,不能遂其所欲,令作小汗而解。)以其不得小汗出,身必痒,(申上未欲解意,辨面色之热,兼征之周身作痒,)宜桂枝麻黄各半汤(,邪欲出而不能自出,故藉此方以助之。自面有热色,至此,又是一节,通章以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一句为主,言过经之病也。下分三节,节节相承,一层剥起一层,自有注《伤寒论》以来,千百余年,无有一人道及,今特详注之)。

补曰:此注是修园附入方歌之首者,想以《浅注》已刻成后,自觉原先《浅注》有不合宜,故特再注于此,以自行补其缺误也。今仍采入,以见修园亦有自知其注未能周到,自己且欲补正之矣,故余此书非攻修园,正欲襄其不逮。

蔚按:(《内台》载此方,即桂枝汤原方分两,加麻黄二两,杏仁七十个,白水煎服取微汗。许宏方议云:桂枝汤治表虚,麻黄汤治表实,二者均曰解表,霄壤之异也,今此二方合而用之,乃解其表,不虚不实者也。)

太阳病,(审其为桂枝证,用桂枝汤,照法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若)初服桂枝汤(一升,)反烦不解者,(缘此汤只能治肌腠之病,不能治经脉之病,治其半而遗其半故也。宜)先刺风池、风府,(以泻经中之热,)却与(留而皆服之,)桂枝汤(二升,照法服之)则愈。

此一节言太阳之病,涉于肌腠而复干于经脉也。风池二穴,在头上三行颞颥后发际陷中,足少阳之经穴,针入三分,留三呼;风府一穴,上发际一寸大筋内宛,宛中督脉之经穴,针入四分,留三呼,二者皆太阳经所过之处,故刺之以泻太阳之邪。

(邪之在表与在肌,其治不可以或混,而病之在表与在肌,其气未始不相通,如审系太阳肌腠之病,)服桂枝汤,(取微似有汗者佳。若逼取)大汗(流漓而)出,(病反不除,其)脉(势必变浮缓而为)洪大者,(察其桂枝证未罢,当仍)与桂枝汤,如前(啜粥令微似汗之)法。(是法也,可以发汗,汗生于谷也,即可以止汗,精胜而邪却也。凡系肌腠之病,宜无不愈矣。)若(犹未能即愈,寒热往来,其)形如疟,(但疟有定时,而此则作止无常,)日再发,(而与疟分别)者,(不独肌病,兼见表病。表病)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),此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)。

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在肌而复通于表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桂枝二麻黄一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