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大青龙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麻黄(六两,去节)  桂枝(二两,去皮)  甘草(二两,炙)  杏仁(五十个,去皮尖)  生姜(三两,切)  大枣(十二枚,擘)  石膏(如鸡子大,碎)

上七味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温粉扑之。一服汗者,停后服,汗多亡阳遂虚,恶风烦躁不得眠也。

蔚按:(太阳底面便是少阴,少阴证本无汗,而烦躁证少阴与太阳俱有之。若太阳中风,脉浮为肌病,有欲汗之势。紧为表实,仍不得有汗,是肌与表兼病也。发热为太阳之标病,恶寒为太阳之本病,是标与本俱病也。太阳之气主周身之毫毛,太阳之经挟脊抵腰,身疼痛,是经与气并病也。风为阳邪,病甚而汗不出,阳邪内扰,不可认为少阴之烦躁,以致议温有四逆汤,议寒有黄连阿胶汤之误。只用麻黄汤以发表,桂枝汤以解肌,而标本经气之治法,俱在其中。去芍药者,恶其苦降,恐引邪入陷少阴也。加石膏者,取其质重性寒,纹理似肌,辛甘发散,能使汗为热隔之证,透达而解,如龙能行云而致雨也。更妙在倍用麻黄,挟石膏之寒尽行于外,而发汗不留于内而寒中,方之所以入神也。下节言脉即不紧而缓,身即不疼而但重,且有轻时,虽不若上节之甚,而无汗与烦躁,审非少阴证,亦可以此汤发之。论云无少阴证者,此者字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也。)

(大青龙汤为少 阴证之大禁。苟无少阴证者,不特中风之重者用之,即伤寒之轻者亦可用。)伤寒脉(不浮紧而)浮缓,身不(觉其)疼,(而)但(觉其)重,(而且重不常重,亦)乍有轻(之)时,(似可以无用大青龙之大剂矣。然不汗出而烦躁,为大青龙之证,苟非大发其汗,则内热无可宣泄,其烦躁亦何自而安乎。医者必审其不汗出非少阴之但厥无汗,烦躁非少阴水火之气相离,审证既确,亦可以自信而直断之曰此)无少阴证者,(以)大青龙汤发之。

此一节言伤寒之轻证,亦有用大青龙法,点出无少阴证者五字,以补出上节之大主脑也。者字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,上节云主之,以内外之热交盛,此方主其中而分解之,此节云发之者,外邪虽闭,而内之烦躁未甚,但发其外而内自解也。

柯韵伯曰:(中风轻者微烦,重者烦躁;伤寒轻者烦躁,重者必呕逆矣。又曰脉浮紧者身必疼,浮缓者身不疼,中风伤寒皆然,又可谓之定脉定证矣。)

(又有)伤寒表(之寒邪)不解,(而动里之水气,遂觉)心下有水气,(盖太阳主寒水之气行于皮肤,出入于心胸,今不能运行出入,以致寒水之气泛溢而无所底止,水停于胃则)干呕,(水气与寒邪留恋而不解,故)发热。(肺主皮毛,水气合之则发热)而咳,(是发热而咳为心下有水气之阴证。然水性之变动不居,不得不于未然之时先作或然之想,)或(水蓄而正津不行则为)渴,或(水渍入肠间则为)利,或(逆之于上则为)噎,或(留而不行则为)小便不利少腹满,或(如麻黄证之喘,而兼证处显出水证,则为水气之)喘者。(以上诸证,不必悉具,但见一二证即是也,以)小青龙汤主之。

此节言寒伤太阳之表,而动其里之水气也。本方散心下之水气,藉麻黄之大力,领诸药之气布于上,运于下,达于四旁,内行于州都,外行于元府,诚有左宜右有之妙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小青龙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