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真武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茯苓(三两)  芍药(三两)  生姜(三两)  白术(二两)  附子(一枚,炮)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张令韶曰:(虚者不可汗,汗后病不解而变证也。真武者,镇水之神也,水性动,今动极不安,故亦以此镇之。茯苓松之余气潜伏于根,故归伏心神而止悸。附子启下焦之生阳,上循于头而止眩。芍药滋养荣血,生姜宣通经脉,而瞤动自止。白术所以资中土而灌溉四旁者也。

罗东逸曰:小青龙汤治表不解,有水气,中外皆寒实之病也;真武汤治表已解,有水气,中外皆虚寒之病也。真武者,北方司水之神也,以之名汤者,藉以镇水之义也。夫人一身制水者,脾也,主水者肾也。肾为胃关,聚水而从其类,倘肾中无阳,则脾之枢机虽运,而肾之关门不开,水即欲行,以无主制,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。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,则水有所主矣。白术之温燥建立中土,则水有所制矣。生姜之辛散,佐附子以补阳,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。茯苓之淡渗,佐白术以健土,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。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,其旨甚微。盖人身阳根于阴,若徒以辛热补阳,不少佐以苦降之品,恐真阳飞越矣。芍药为春花之殿,交夏而枯,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。下利减芍药者,以其苦降涌泄也。加干姜者,以其温中胜寒也。水寒伤肺则咳,加细辛、干姜者,胜水寒也。加五味子者,收肺气也。小便利者,去茯苓,恐其过利伤肾也。呕者,去附子倍生姜,以其病非下焦,水停于胃,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,只当温胃以散水,且生姜功能止呕也。)

(汗之不可轻发,必于未发之先,审察辨别而预断其不可。)咽喉(为三阴经脉所循之处,考脾足太阴之脉挟咽,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,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。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而)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(或误发之,命将难全,亦不必再论变症也。)

自此以下,皆承上文而言不可发汗,而发之之变证也。

(素有淋病,名曰)淋家(其津液久虚,)不可发汗(更走其津液。若)发汗(则津液竭于外,而血动于内,干及于胞中,)必(患)便血。(何以言之?《内经》云膀胱者津液藏焉,又曰膀胱者胞之室。是胞为血海,居于膀胱之外而包膀胱。虽藏血藏津液有别,而气自相通。参看太阳热结膀胱血自下症,则恍然悟矣。淋家病,为膀胱气化不能行于皮毛,津液但从下走而为淋,膀胱已枯,若再发其汗,必动胞中之血,非谓便血自膀胱出也。)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