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白散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桔梗(三分)  巴豆(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)  贝母(三分)

上三味为散,纳巴豆,更于臼中杵之,以白饮和服,强人半钱匕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进热粥一杯;利过不止,进冷粥一杯。身冷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若水以潠之洗之,益令热却不得出。当汗而不汗则烦,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,如上法。

蔚按:(巴豆辛热,能散寒实而破水饮,贝母开胸结,桔梗开肺气。不作汤而作散,取散以散之之义也。进热粥者,助巴豆之热势以行之也。进冷粥者,制巴豆之热势以止之也。不用水而粥者,借谷气以保胃气之无伤也。

(既有结胸之证,亦即有如结胸之证。)太阳与少阳并病,(二阳之经脉交会于头项,受邪则)头项强痛。(二阳之经脉,皆起于目而行于头,受邪则目)或(旋晕而)眩,(头如复戴而)冒。(夫病在太阳则结胸,病在少阳则胁下痞硬。今两阳并病,原非结胸之证。而)时如结胸,(不为胁下痞硬,而为)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,(以泄太少并病之邪。不已,更刺)肺俞(以通肺气,斯膀胱之气化行,而邪自不留。复刺)肝俞(以泻少阳之邪,盖以胆与肝相表里也,)慎不可发汗,(以竭其经脉之血津。倘若误)发(其)汗,则(经脉燥热而)谵语,(相火炽盛而)脉弦。(若)五六日谵语不止,(六日值厥阴主气之期,恐少阳之火与厥阴之风相合,火得风而愈炽矣。)当刺(肝之)期门。(迎其气以夺之。)

此一节言太阳少阳并病,涉于经脉而如结胸,宜刺以泻其气也。并者,犹秦并六国,其势大也。按《图经》云:大椎一穴,在第一椎上陷中,手足三阳督脉之会,可刺入五分,留三呼,泻五吸。(肺俞二穴,在第三椎下,两旁相去一寸五分,中间脊骨一寸,连脊骨算,实两旁相去各二寸,下仿此。)足太阳脉气所发,可刺入三分,留七呼,得气即泻,肥人可刺入五分。肝俞二穴,在第九椎下,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宜照上实折,可刺入三分,留六呼。期门二穴(见章上)。

(病在经脉而如结者,不独男子也。)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(当表邪方盛之际,而)经水适来,(盖经水乃冲任厥阴之所主,而冲任厥阴之血,又皆取资于阳明。今)得(病)之(期,过)七(日而至)八日,(正值阳明主气之期,病邪乘隙而入,邪入于里,则外)热除而脉迟身凉,(已离表证,惟冲任厥阴俱循胸胁之间,故)胸胁下满,如结胸(之)状,(而且热与血搏,神明内乱而发)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。(治者握要而图,只取肝募,)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。(何以谓之实?邪盛则实也。)

此节合下一节,皆言妇人热入血室,病在经脉,状如结胸者,正可以互证而明也。

正曰:《浅注》言冲任厥阴循胸胁之间,不知冲任厥阴起于血室,而血室即下焦油膜中一大夹室也,上连两胁之板油又上连胸膈间之油膜。热入血室,连及板油,胸膈,则胀满如结胸状。但论脉而不论膜,未知仲景历言胸胁之旨矣。又期门穴,在肋骨尽处,当胸前膈膜之端,膈膜前连胸,后连肝,故称期门穴,为肝募,募即膜也,当膜之端而泻之也,知此则知结胸、血结所以相似之故矣。

(经水未来,因病而适来者,既明其义矣。而经水已来,因病而适断者何如?)妇人中风七八日,(业已热除身凉,而复)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(其)经水(已来而)适断者,(果何故哉?盖以经水断于内,则寒热发于外。虽以经水适来者不同,而此(亦)为热入血室,其血(为邪所阻,则)必结,(结于冲任厥阴之经脉,内未入脏,外不在表,而在表里之间,仍属少阳,)故使如疟(之)状,发作有时。(以)小柴胡汤主之。(达经脉之结,仍借少阳之枢以转之,俾气行而血亦不结矣。)

此一节承上文而言中风热入血室,其经水已来而适断,当知异中之同,同中之异,各施其针药之妙也。

正曰:在表里之间,仍属少阳,此不但与血证未明,且于疟证亦不明矣。盖邪在表里之间,只能往来寒热,而不发作有时,惟疟证邪客风府,或疟母结于胁下膜油之中。卫气一日一周,行至邪结之处,欲出不得,相争为寒热,所以发作有时也。夫卫气者,发于膀胱水中,透出血分,血为营,气为卫,此证热入血室,在下焦膜网之中,其血必结。阻其卫气,至血结之处,相争则发寒热。卫气已过,则寒热只是以发作有时,与疟无异。原文故使二字,明言卫气从膜中出,血结在膜中,故使卫气不得达也。用柴胡透达膜膈而愈,知热入血室,在膜中,即知疟亦在膜中,膜透出肌肉为腠理。修园但言半表半里,知外之腠理,不知内之膜油,于仲景精意未明。

(热入血室,不独中风有之,而伤寒亦然。)妇人伤寒,(寒郁而)发热,(当其时)经水适来,(过多不止,则血室空虚,而热邪遂乘虚而入之也。昼为阳而主气,暮为阴而主血,今主气之阳无病,故)昼日明了,(主血之阴受邪,故)暮则谵语,如见鬼状者。(医者当于其经水适来而定其证,曰)此为热入血室,(非阳明胃实所致也。既非阳明胃实,则)无(以下药)犯(其)胃气及上二焦。(一曰胃脘之阳,不可以吐伤之,一曰胃中之汁,不可以汗伤之,惟俟其经水尽,则血室之血,复生于胃府水谷之精,)必自愈。(慎不可妄治,以生变端也。

此一节言妇人伤寒之入于血室也。郭白云云:前证设不差,服小柴胡汤。柯韵伯云:仍刺期门。

正曰:注经水适来为过多不止,热乘虚入。观上节经水适断,不是过多不止,热亦入血室,便知此解非也。且下文必自愈。正是经水不止,热随经血而下泻,故其热必自愈,修园解为血复生于胃,非自愈之确解也。不知无犯胃气及上二焦,是明血室在下焦膜中,不可妄治中上焦也。又谵语见鬼,《浅注》言因经水适来,始能辨其阳明证。不知仲景阳明篇并无见鬼之文,如见鬼状,专属热入血室,阳明证只谵语不见鬼也。鬼者,魄也,人之魂属气,魄属血,血死即为死魄,魄掩其魂,故如见鬼。男子伤寒亦有此证,皆是热入血室。盖谵训多言妄语,言为心声,阳明热合心包,故多言妄语。不干魄气,故亦不见鬼,热入血室乃见鬼也。修园此节不免有误。

(再由此而推言乎诸节,)伤寒六(日已过,至于)七日,(又值太阳主气之期,)发热,(病在太阳之标气,)微恶寒,(病在太阳之本气,病气不能从胸而出入,结于经脉之支、骨节之交,故)支节烦痛。(经气郁而欲疏,故)微呕。(不结于经脉之正络,而结于支络,故)心下支结。外证未去者,(以其寒热犹在也,以)柴胡桂枝汤主之(取其解外,又达太阳之气,而解支节之结)。

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化,而结于经脉之别支也。

正曰:发热恶寒,四支骨节疼痛,即桂枝证也。呕而心下支结,即心下满,是柴胡证也。外证未去句,以明柴胡证,是病将入内,而桂枝证尚在,不得单用柴胡汤,宜合桂枝汤治之,义极显明。而陈注支节是外结于经脉之支络,注心下支节亦是支络。然考仲景书,所谓支节皆言四支,而心下支结之支字,又与四支不同。若皆指作支络解,试问支节疼属何经之支络?心下支结又属何经之支络哉?语涉含糊,只生葛藤耳。盖支结即支满、支饮同义,心下指膈中言,膈中行气行水,管窍支分派别,西洋医书,图出管窍,则真如树枝贯串。支结者,即指此膈间管窍不通也,柴胡汤之胸满亦是此意,注家何必扯杂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柴胡桂枝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