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十枣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芫花(熬)  甘遂  大戟  大枣(十枚,擘)

上上三味等分,各别捣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枣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纳药末。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,温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钱,得快下利后,糜粥自养。

蔚按:(太阳为天,天连于水,太阳中风,风动水气,水气淫于上则呕逆,水气淫于下则下利,水气聚于心下则为痞,且硬满引胁而痛也。其人汗出,头痛干呕,短气汗出等证宜辨:若恶寒为表未解,不可攻之;若不恶寒,为表解而里未和,宜用此汤。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,直决水邪,大伤元气,柯韵伯谓参、术所不能君,甘草又与之相反,故选十枣以君之,一以顾其脾胃,一以缓其峻毒。得快利后糜粥自养,一以使谷气内充,一以使邪不复作。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,尽美又尽善也。)

(痞证间有汗下,虚其阴阳而成者,亦当分别而观:)太阳病,(在肌腠者,宜桂枝汤以解肌。)医(者误以麻黄汤)发汗,(徒伤太阳之经而虚其表,)遂(致)发热恶寒(比前较甚。若再用桂枝汤啜热稀粥法,则愈矣。医者不知,)因复下之,(更甚太阴之藏,而虚其里,)心下(作)痞,(责之)表里俱虚,阴(气与)阳气并竭,(并竭则不交而为痞矣。且夫阴阳之为义大矣哉,自其浅言之,则气阳也,血阴也;自其深言之,阳有阳气,而阴亦有阴气,阴气为无形之气,随阳气循行于内外,不同于有形之阴血,独行于经脉之中也。阴血只谓之阴,阴气谓之为阴,亦可谓之为阳。此证)无阳则阴独,(其理虽奥,医者不可以不明。倘)复加烧针,(以强助其阳,火气)因(攻于)胸(而为)烦,(土败而呈木贼之色,其)面色青黄。(脾伤而失贞静之体,其肌)肤瞤(动而不安)者,难治。今(面)色(不青而)微黄,(是土不失其本色也。)手足温者,(犹见土气灌溉于四旁也,病尚)易愈。

此一节言汗下伤阴阳之气而成痞者,不可更用烧针也。今闽粤江浙医辈,不敢用麻黄汤,而代以九味羌活汤、香苏饮加荆、防、芎、芷、炮姜之类,视麻黄汤更烈。

正曰:阴气谓之为阴,又云亦可谓之为阳,则混淆矣。阴阳气并竭,与无阳则阴独实为难通。吾于此颇有意会,然仍不敢解,恐未合圣师心法也,故阙之以待考。

(痞发于阴,实感少阴君火之气而成,故其病)心下(不通而)痞,(以手)按之(却不硬而)濡,(此病在无形之气也,诊)其脉(却不同误下入里之紧。)关(脉之)上浮者,(以关上为寸,浮为上升,此少阴君火亢盛之象。以)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(泻少阴亢盛之火而交于下,则痞结解矣)。

此一节言痞感少阴君火之气而成,出其正治之方也。此外各泻心法,皆因其兼证而为加减也。

补曰:结胸泻心,所谓胸心,皆指膈膜而言,心包之火,随血下行,要从此过。膀胱之水,从胃而渗入三焦,膈膜是上焦,乃水之上源,三焦决渎之水,要从此过。其膀胱所化之气,透入气海,循下焦油膜而上出口鼻,充皮毛,均要从膈膜中过。是以膈间有结胸、痞气之证,结胸是有形之实证,痞气是无形之虚气。结胸有寒热并结者,又有寒实热实之殊。痞证有水火交痞者,又有单水痞、单火痞之异,十枣汤单是水痞,此汤是单火痞。仲景对举之,正欲令人互勘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大黄黄连泻心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