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甘草泻心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甘草(四两)  黄芩(三两)  干姜(三两)  半夏(半升,洗)  大枣(十二枚,擘)  黄连(一两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陈平伯曰:(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,但以妄下胃虚,客热内陷,上逆心下耳,是以胃气愈虚,痞结愈甚。夫虚者宜补,故用甘温补以虚;客者宜除,必借苦寒以泄热。方中倍用甘草者,下利不止,完谷不化,此非禀九土之精者,不能和胃而缓中。方名甘草泻心,见泄热之品,得补中之力,而其用始神也。此伊尹汤液所制,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嗄者,方中有人参三两。)

(痞不特上中二焦之为病也,即下焦不和亦能致痞。)伤寒服(攻下之)汤药,(下后则下焦之气下而不上,故)下利不止;(上焦之气上而不下,故)心下痞硬。(伊圣泻心汤,所以导心下之火热而下交也。)服泻心汤已,(则心下之痞满既除,而上中之气亦和矣。)复以他药下之,(则下焦之气益下而不能上,)故利不止。医(又认为中焦虚寒,)以理中(汤)与之,利益甚。(盖)理中者,(温补脾胃,其效专)理中焦。此利(不在中焦而)在下焦,(当以)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利不止者,(法在分其水谷,)当利其小便。

此一节言下焦不和以致痞,发千古所未发。

正曰:下焦不和以致痞,误矣。下焦是大肠胱膀间之膜油,主通利水道,入膀胱,又主收止大肠之气,并以膏液润大肠也。此处病,万不能上胸膜而作痞证,且原文言此利在下焦,并未言此痞在下焦,何得妄扯而反自鸣得意哉。盖此节是治痞而致利,服泻心汤已,是已治其痞硬,而反下之,是又误下之也,遂利不止,是痞已去,只是利不止也。故下文但言治利,不言治痞。修园于文法未细玩,故误,只缘不知三焦是何物耳。仲景曰:理中者,理中焦,是理小肠胃脾间之膜油。此利在下焦,是指大肠膀胱间之膜油,故以赤石余粮止塞大肠。若仍利者,当利小便,是当从油膜而分消之,使从小便去,则水不侵入大肠矣。识得下焦之膜油,则知利小便即是治大便之利,并知治中焦之误,且知下焦不能为胸痞,并知痞证误下,所以能致下利也。会通结胸痞满各证,皆在上焦膜膈中,或时连及中下焦与腠理者,皆因以膜相连之故,同而不同之理,皆可明矣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赤石脂禹余粮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