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黄连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黄连  甘草(炙)  干姜  桂枝(各三两)  人参(二两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一服,夜二服。

王晋三曰:(此即小柴胡汤变法,以桂枝易柴胡,以黄连易黄芩,以干姜易生姜。胸中热,呕吐,腹中痛者,全因胃中有邪气,阻遏阴阳升降之机,故和人参、大枣、干姜、半夏、甘草专和胃气,使入胃之后,听胃气之上下,敷布交通阴阳。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,载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,不使其深入太阴,有碍虚寒腹痛。)

补曰:胸中是言胸膈之内,乃指心包而言,不知膈膜,则不知胸中是何物也,且不知胸中与胃界限不同也。此证惟心包有热,其余胃中、腹中、大小肠皆有寒气,故只用黄连一味,清心包之热,而其余则皆治寒也。

(风湿相搏,有从寒伤所致者,其证奈何?)伤寒八(日当阳明主气之期)九日(当少阳主气之期,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也。乃不解,而复感)风湿(,合而)相搏,(寒邪拘束,故)身体疼。(风邪煽火,故心)烦。(湿邪沉著,故)不能自转侧。(邪未入里,故)不呕不渴。脉浮虚而涩者,)以浮虚为风,涩则为湿也。此风多于湿,而相搏于外,以)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(患前证,)其人(脾受湿伤,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故)大便硬。(愈硬而)小便(愈觉其)自利者,(脾受伤,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。此为湿多于风,而相搏于内。即于前方)去桂枝,加白术汤主之(,湿若去,则风无所恋,而自解矣)。

此节合下节,言风湿相搏之病也。但此节宜分两截看:风湿相搏至桂枝附子汤主之,作一截,言风湿相搏于外也。若其人至去桂加白术汤主之,又作一截,言风湿相搏于内也。要知此节桂枝附子汤,是从外驱邪之表剂;去桂加白术汤,是从内撤邪之里剂;下节甘草附子汤,是通行内外之表里剂也。

正曰:仲景书凡风寒二字,有通称不分别者,盖外感或系寒随风至,或系风挟寒来,故二字往往通用。此风湿是寒风,非热风也,修园执定风为阳邪,谓是后感于风,风邪煽火,与上文方治不合,须玩此烦字不是心烦,乃骨节烦疼,谓其发作烦频也。风欲行而湿阻之,故烦疼。湿甚则筋胀,不能掉动,故不可转侧。盖筋生于瘦肉两端,而膜网则包着瘦肉,西医以筋是连网所生也。连网者,中国所谓膜肉也。膜油即脾之物,脾主湿,故湿能从膜油而犯其筋节。膜又是三焦所司,至行小便,故三焦阳虚,则能小便自利。脾之油受湿,不运行,则大便反硬。会得此理,乃与仲景方相合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桂枝附子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