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白虎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知母(六两)  石膏(一斤,碎)  甘草(二两)  粳米(六合)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蔚按:(白虎汤,《伤寒论》凡三见:太阳条治脉浮滑,厥阴条治脉滑而厥,又治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而面垢,谵语遗尿等证。而原本此方列于太阳条甘草附子汤之下者,言外见风寒湿燥火之气,俱括于太阳之内,且下一条炙甘草汤,亦即润燥之气。可知《伤寒论》非只治风寒二气也。

柯韵伯曰:阳明邪从热化,故不恶寒而恶热,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;热灼胃中,故渴欲饮水;邪盛而实,故脉滑,然犹在经,故兼浮也。盖阳明属胃,主肌肉。虽有大热而未成实,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。石膏辛寒,辛能解肌热,寒能胜胃火,寒性沉降,辛能走外,两擅内外之能,故以为君;知母苦润,苦以泻火,润以滋燥,故以为臣;用甘草、粳米调和于中宫,且能土中泻火,作甘稼穑,寒剂得之缓其寒,苦药得之化其苦,使沉降之性,背得流连于中也。得二味为佐,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。煮汤入胃,输脾归肺,大烦大渴可除矣。白虎为西方金神,所以治渴,秋金得令,而炎暑自解矣。)

(浮滑恒脉之外,又有剧脉曰结,危脉曰代,不可不知。夫)伤寒(之)脉(何以)结代(?非洞悉乎造化阴阳之本者,不可与言。盖脉始于足少阴肾,生于足阳明胃,主于手少阴心。少阴之气不与阳明相合,阳明之气不与少阴相合,上下不交,血液不生,经脉不通,是以)心(气虚,常作)动悸。(以)炙甘草汤主之,(补养阳明,从中宫以分布上下。)

陈师亮曰:(代为难治之脉,而有治法者何?凡病气血骤脱者,可以骤复,若积久而虚脱者,不可复。盖久病渐损于内,脏气日亏,其脉代者,乃五脏无气之候。伤寒为暴病,死生之机,在于反掌,亦有垂绝而不可救者。此其代脉,乃一时气乏,然亦救于万死一生之途,而未可必其生也。)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炙甘草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