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麻黄升麻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麻黄(一两半,去节)  升麻(一两一分)  当归(一两一分)  知母  黄芩  萎蕤(各十八铢)  石膏(碎,绵裹)  白术  干姜  芍药  天门冬(去心)  桂枝  茯苓  甘草(炙。各六铢)

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汗出愈。

张令韶曰:(伤寒六七日,乃由阴出阳之期也,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,虚其阳气,故寸脉沉迟,手足厥逆也。下为阴,下部脉不至,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。咽喉不利,吐脓血,阳热在上也。泄利不止,阴寒在下也。阴阳两不相接,故为难治,与升麻、麻黄、桂枝以升阳,而复以茯苓、白术、干姜调其下利,与当归、白术、天冬、萎蕤以止脓血,与知母、黄芩、甘草以利咽喉。石膏性重,引麻黄、升麻、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,则阳气下行,阴气上升,阴阳和而汗出矣。此方药虽驳杂,意义深长,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。

补曰:此证此方极其难解,张令韶之说可谓精矣,但未知实得仲景之心否耶。

伤寒(三日之后,阳入于阴,至)四五日(病未愈,则气又值于厥阴,其人)腹中痛,(为太阴之部位。)若转气下趋少腹者,(由太阴而仍归厥阴之部位,是厥阴不得中见之化,反内合于太阴,寒气趋下,惟下不上,)此欲自利也。

此言厥阴寒利也。

述自此以下,凡十八节,皆论厥阴下利有阴阳、寒热、虚实、生死之不同也。

补曰:厥阴之寒利,皆是肝木挟寒水以侮脾经,义最明显,不可牵扯中见之化也。再者下趋少腹,此中有路道,是言从肝膈行油膜中,则下至少腹,从少腹之油膜以入于大肠,则作利矣,故《内经》云肝与大肠通。

伤寒(人平日)本自(虚)寒(利)下,医复吐(下)之,(则上热为下)寒(所)格,(盖以寒本在下,而)更逆(之以)吐下,(下因下而愈寒,上因上而愈热,)若(火之上炎,)食入口即吐,(不宜于橘、半、甘草,以)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。

此言厥阴因吐下而为格阳证也。若汤水不得入口,去干姜,加生姜汁少许,徐徐呷之,此少变古法,屡验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