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枳实栀子豉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枳实(三枚,炙)  栀子(十四枚,擘)  豉(一升,绵裹)

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纳枳实、栀子煮取二升,下豉更煮五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按清浆水是淘米水二三日外味微酸者,取其安胃,兼清肝火。一说取新净黄土,以水搅匀,澄之,取其水之清者,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。余每用俱遵前说。

张隐庵曰:大病瘥后,则阴阳水火始相交会,劳其形体则气血内虚,其病复作,其证不一,故不着其病形,只以此方统治之。方中栀子清上焦之烦热,香豉散下焦之水津,枳实炙香,宣中焦之土气,三焦和而津液生,津液生而气血复矣。若有宿食,则三焦未和,加大黄以行之,令燥屎行而三焦气血自相和合矣。今之医辈,凡遇此证,无不以补中益气汤误之也。

伤寒差已后,(不因劳食而)更发热者,(乃余邪未尽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,宜转其枢,以)小柴胡汤主之。(若)脉浮者,(热发在表也,)以汗解之;(若)脉沉实者,(热发在里也,)以下解之。

述:此五节,言伤寒瘥后,余邪未尽,有虚实,有寒热,有水气,有在表者,有在里者,有在表里之间者,皆宜随证而施治之也。按《尚论篇》云:汗下之法,即互上条,汗用枳实、栀子之微汗,下用枳实、栀子加大黄之微下。存参。

(太阳寒水之气从下而上,运行于肤皮。今)大病差后,(太阳之气不能通行周遍于一身,只逆于下焦,)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(以)牡蛎泽泻散主之(,盖腰以上属阳,阳水当从外泄,腰以下属阴,阴水当从下泄也。)

述:大病后用诸药峻攻,何反不顾其虚耶?正因水势未犯半身以上,急排其水,所全甚大。设用缓药,则阴水必侵入阳界,治之无及矣。倘因大病后遽行温补,岂知其后且有大患哉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牡蛎泽泻散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