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11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11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。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。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微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。太阳中风,太阳病有两种,一种是伤寒,无汗的,另一种是中风,有汗的。太阳中风这种证候是津虚多热,所以桂枝汤所主没有不发热的。

假若“以火劫发汗”,不得了,用麻黄汤都不行,我们以火劫的法子迫使大汗出。“邪风”,就是风邪了。风邪这句话有语病,等我讲完了咱们再谈。外邪使人发热,本身也是热,再“被火热”,又加以被火,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,其势如焚。本来就热,续之以火,邪热因火而盛,加甚其热,所以“血气流溢”。“血气流溢”这四个字也挺复杂,是血流散,而气溢出。血流散于脉内,血在血管里头,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,血流散于脉内。气呢?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叫作气,而气逸失于脉外,就变成汗了,所以血气流溢,溢者,溢出也,指着气说的。“失其常度”,人的气血在平时有一定的常度的,这种误治则使其失其常度。

“两阳相熏灼”,两阳,外邪造成的热也是热,用火攻火也有个热,热者为阳,所以两阳相熏灼。本来有风邪,又益之于火攻,这就是两阳。

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?就是肌肉、筋骨肌肉。“其身发黄”,这个发黄不是黄疸,火熏的样子,我们前面讲的温病,用火攻之,其身如熏黄,像火熏的发黄。

“阳盛则欲衄”,热往上亢,阳热亢于上,人鼻子要出血。

“阴虚小便难”,水竭于下,那么小便就艰难了,欲小便而不得,和上面那个(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)一样。

“阴阳俱虚竭”,这个阴阳指气血说的,气血就是血管外、血管内液体全虚而血少,俱虚竭。

“身体则枯燥”,我们讲竹叶石膏汤,身体羸瘦,丧失体液太多,人马上就瘦下来了,就像前面讲过的衄家不可发汗,发汗额上陷,都是一样,丧失津液,丧失血液,人很快就消瘦,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,燥就是热。

“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”,那么热往上攻,尤其津液虚,身上不出汗,只是脑袋出汗,就是脖子以下没汗,以上有汗,剂颈而汗。

“腹满微喘”,热往上涌,同时里头也干了,也就是胃里头有燥结了,燥结厉害,腹就满,压迫横膈膜,人就微喘。

“口干咽烂”,就是热太甚,热逆于上,口干,嗓子也烧坏了。

“或不大便”,解不出大便,或者大便干,大便硬。阳明内结,一定要说胡话。

“甚者至哕”,津液再虚到家,胃气也就要败了。“至哕”,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,尤其胃到这种程度危险透顶。“手足躁扰”,那么这时候人的神思就不守了,手脚躁扰,没处搁,没处放,但人(患者本人)是不知道的,所以紧接着讲“捻衣摸床”,这是最险恶证候,捻衣襟边,摸床沿。人要死的时候,是有这种情况,这就是病实正虚了,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,他(患者)没意识的举动,所以捻衣摸床,什么也不知道,所以这是危乎殆矣。

如果津液要是恢复,“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”,否则就不行了。

那么这一段与上面(条文)不同,比上面严重。尤其虚,津液本虚而有热,更不能用火攻。头一段只是里有热,并不虚。如果是太阳中风,要是用火劫迫汗,那更危险,这段主要是讲这个问题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11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1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