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08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08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也,大承气汤主之;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一法与桂枝汤。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;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。

大承气汤方

大黄四两,酒洗厚朴半斤,炙,去皮枳实五枚,炙芒消三合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内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消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

小承气汤方

大黄四两厚朴二两,炙,去皮枳实三枚,大者,炙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,初服汤当更衣,不尔者尽饮之,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“攻里”作“攻其里”。成无己本:“濈然”下有“而”字。《玉函经》:“汗多”作“汗出多”。《千金要方》《外台秘要》:“外未解也”句下,有“桂枝汤主之”五字。《脉经》《千金要方》:“不通”作“不大便”。成无己本:“勿令”下无“至”字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至”作“致”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勿令至大泄下”句作“勿令大下”。

大承气汤方。《外台秘要》:大黄下无“酒洗”两字。成无己本:“煮”字上没有“更”字;“微火”作“火微”。

小承气汤方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二服”句下,作“初服谵语即止,服汤当更衣,不尔,尽服之”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二服”句下,作“若一服得利,谵语止,勿服之”。

【句释】“承气”,《伤寒明理论》曰:“承顺也,糟粕秘结,壅而为实,是正气不得舒顺也,以汤荡涤,使塞者利而闭者通,正气得以舒顺,是以承气名之。”

“小承气”,钱潢云:“即大承气而小其制也。”

【串解】魏荔彤云:“汗出,太阳所有,而不恶寒,则太阳所无也;身疼体痛,太阳所有,而身重则太阳所无也,兼以短气腹满,喘而潮热,纯见里证,而不见表证,知此外之太阳病,欲解而非解也,乃转属阳明,而阳明之胃实将成也,考验于此八者,乃可攻里无疑矣。但攻里又非一途,更必于汗于热辨之,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胃热盛而逼汗于四末,津液知其内亡矣,大便必已干硬,胃实之成,确乎不易,大承气汤,荡积通幽,何容缓乎?若汗虽多,而发热反微,且带恶寒,仍存于表可知矣。再谛之于热,汗出虽多,热却不潮,则阳明之病未尽全,仍当从太阳表治可也。或病人患腹大满不通者,则胃家已有闷塞之征,小承气调和胃气,下而非下,勿令大泄下,以伤正气也。”

本条着重在辨析太阳、阳明的疑似证。脉迟、汗出、不恶寒,是阳明病,脉迟、汗出、恶寒发热是太阳病;潮热是阳明病,热不潮是太阳病。此亦说明,仲景临床主要是依靠辨证。

【语译】患阳明病,脉搏现迟,出汗,并不恶寒,周身感觉沉重,腹部胀满,喘气,每天午后按时潮热,这是纯全可以攻下的里证。假如手足不断地出汗,很可能肠道里已经有了干燥的粪便,酌量给以大承气汤。假如脉搏现迟,微微地发热(并不是潮热),还有恶寒的现象,这是表证,便不能用承气汤了。假如患阳明病,仅有腹部胀满、大便不通这点症状,便只须用小承气汤,轻微地通其大便,又不要使它过分地泻下就行了。

【释方】大承气汤方。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诸积热结于里,而成满痞燥实者,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。满者,腹胁满急?胀,故用厚朴以消气壅;痞者,心下痞塞硬坚,故用枳实以破气结;燥者,肠中燥屎干结,故用芒硝润燥软坚;实者,腹痛大便不通,故用大黄攻积泻热,然必审四证之轻重,四药之多少,适其宜,始可与也。”

小承气汤方。钱潢云:“邪热轻者,及无大热,但胃中津液干燥,而大便难者,以小承气微利之,以和其胃气,胃和则止,非大攻大下之剂也,以无大坚实,故于大承气中去芒硝,又以邪气未大结满,故减浓朴枳实也。”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208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0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