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08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08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。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

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。

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。

“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”(之后)这是个句号。前面这几个都应该是逗号。这个书,句子要弄不清,都给人家解释错了。“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”这是一段。

脉迟是与数相对。数为快脉,是有余的脉。迟是不及的脉。一般不及的脉大致都是主寒、主虚这类的不足之病,所以阳明病遇此脉(迟)要当心其虚,这段说的主要是这个。

“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”,这是阳明病的外证具备,“阳明病,汗出、不恶寒、但恶热”。那么虽然见其汗出而不恶寒,阳明病的外证已备了。但是,由于脉迟的关系,里头不会结热太甚的。

“其身必重,短气”,其身必重者就是外有湿。湿在人的组织里面,人身上就沉。“短气”是内有饮,这是《金匮要略》上的,病人“凡食少饮多,水停心下。甚者则悸,微者短气”。甚者则悸,厉害的时候,心跳,咱们说水气凌心,(这是)古人那个术语。微者短气,轻的话,停水少,也悸。短气还是里有微饮,胃还是有停微饮。

“腹满而喘”,既然是停饮,里边的结实当然不是那么实。“腹满而喘”(前面曾讲过)实证类型:如果里头实得厉害,往上压迫横膈膜,则也喘、也满。那么(本条)这个“腹满而喘”,是热往上壅之象。胃既有停饮,同时热再上壅,那么这两项结起来,也能使着腹满而喘。那么言外之意,在这个情形之下“不可下也”。

所以古人文章净耍笔管(讲求文字)嘛!一个“虽”字,这个“虽”字是个否定口气。

“虽汗出,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”,那么这个情况,全是不可下的证候。

到这块儿是一句(一个段落)。他暗示,假设阳明病脉迟,恐怕其虚。要有这些证候的话,没实到家。我们前面讲了“系在太阴”(第187条、第278条)嘛,病传于里,就是胃肠之里,这个时候假设这人素日里头多湿多饮,就是里头有水,如果湿胜过热,邪热传里头去了,那么就要发生太阴病。太阴病就腹痛、下利;如果热要是胜湿,阳明病法多汗,水火两个东西不同时存在的。如果热盛了,它伤人津液,一方面出汗,一方面小便数。(如果)体外没有什么津液了,身子不会沉的。沉(其身必重),说明还有很多湿。所以这个时候,里头不会那么样子实的,热结不会那么甚的,那么这个情形不可下也。

“有潮热者”,这个“潮热”并不是“日晡所”那个时候发热。这个(有潮热)也有人给解释错了,认为“潮”是主“信”,到时候发热叫“潮热”,(我认为)这错的。(本条)这个“潮”就说明来势汹涌这种热,就是热之甚也。我们常打比方,小说上也常有(比方),说兵马齐来如潮水一般,就是言其势又众又多。阳明病这个热就是潮热,蒸蒸发热嘛。如果有这种的热(蒸蒸发热),正说明“外已解,可攻里也”,这个时候可以议下。

但是议下,这在原则上讲可以下,但是还不一定。如果“手足濈然汗出者”,阳明病法多汗,身上早就出汗了,手足也不断出汗,绵绵有汗,这是大便已硬之候,大便都燥结了。“大承气汤主之”,这才能用大承气汤。大承气汤这个方药泻下猛峻,那要慎重用,必须有潮热,而大便也硬。

那么大便硬有多种证候。“手足濈然汗出”也是大便硬的一种症状表现。大便在里头,外证上的反映“手足濈然汗出”。就像我们方才所说,阳明病是热盛,使着津液尽量往外走,里边不但不能有水了,而且也确实干了。

那么这时候“阳明病脉迟”怎么解释呢?不及的脉也常主有余,有余到相当程度,人的津液是大伤了,脉也迟。迟脉,尤其这个书里常说(第50条)“营气不足,血少故也,所以脉迟”。那么这个时候的脉迟,是真正的可下之脉了。开始我们要遇着脉迟……(音频缺失。试补:则千万注意,不一定是可下之脉,有可能有“湿而未结”)

“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”,假若说上面汗出的是不少,阳明病法多汗嘛,发热不是潮热,是微发热,还多少恶寒,这个是“外未解也”。外未解也,这也不能用泻药,得先解外了。底下有一个(234条: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),“宜桂枝汤”这是对的,这(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)应该用桂枝汤主之。

(本条应该用桂枝汤)这他都没明说。这个因为我们前面学过了,咱们知道了,说如果有表证又有里证,这就是太阳阳明并病,那么表未解,则宜先解表而后攻里,这是定法,前面咱们讲过了,所以在这儿就不详细说了。他只是说个“外未解也”,当然不可用承气汤了。“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”,(本条)这个只是微热,(用承气汤)那不行。(若要用承气汤)准得这个热有潮热。(但本条则)其热不潮。你看这个字(潮热之潮字),也不是指着日暮那个发热。热不潮,不到像潮水一般那个热,那么不要与承气汤。不要说大承气汤(不能用),小承气汤也不行。这是重述以前“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”,(此“攻”仅指)可攻而已。那么热不潮,连攻都不能,未可与承气汤。

“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”。如果没有潮热,真正大满,腹胀满而大便不通,那也只能够与小承气汤和其胃而已,也不能用大承气汤,“可与”小承气汤。小承气汤就是厚朴、枳实、大黄三味药,它也能通便,消胀力量相当强,它有厚朴、枳实嘛。“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泻下”,有的书没有“至”字,(本书)他搁个“至”字,“勿令至大泻下”。微和胃气,那么这一个里头(的意思),也就是不能尽剂了,就是不能够按他原方子分量,就是少用。

这个(论述得)很细了,他分析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(的细微区别)。张仲景这个书,辨证的(精髓),就在方证上。所以他既辨病形,就是咱们说的六经;然后更分析八纲,就是要分析寒热虚实。六经就是表里阴阳。那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,这种病形,比方说看是阳明病,我们还要分析寒热虚实。那么这个时候,比方说潮热可攻了,应该用哪一个方剂?还要辨方证。你比方说(最后选用)大、小承气汤,连调胃承气汤都不算。拿咱们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下实救阴的法子,这是咱们常用的。下实救阴的法子,(只是)一个法子而已,该用哪一个方剂?(我认为)后世医书都不到家,唯独他(仲景)这个书(精细到位)。

在临床上应用,方剂你要不能够纯熟,(那么你就)不会治病的。你如果光(知道)一个“下热存阴”,好,你随便往里头搁下药,那不行!该用大承气汤用大承气汤,该用小承气汤用小承气汤。所以他(仲景)这个书好就好在这儿,主要的精神,就是方剂的适应证,所以咱们叫方证。

我们看看大承气汤,大黄、厚朴、枳实、芒硝。这个方没有甘草,大黄、芒硝搁到一起,分量也相当重,同时大量用厚朴、枳实。厚朴、枳实就是行气消胀。大黄、芒硝再搁行气的药,往下攻下的力量相当猛峻。所以咱们说大承气汤能治大实、大满、大痛。胀得厉害、热得厉害也疼。这个方药量相当大,药剂也相当猛。所以用这个方药的时候,总是要慎重。他这个书反复讲大承气汤(应用注意事项)。

我们现在用量比较大,平时我们也不这样(用)。像大黄也是四两,芒硝是三合。所以上边(第207条,调胃承气汤里的“芒硝”用量)这个它是半升,这是肯定的,它是五合。(本条)三合就是茶杯三分之一那个量。芒硝这个药主要作用是祛热、软坚、通便,它是治热啊,你看有潮热都搁芒硝。那么配伍大黄,方才讲它泻下(大黄、芒硝泻下之力量)就够重了;如果再用行气消胀的这种药,下得更猛了。所以厚朴半斤,药量也相当重了。枳实五枚,五枚搁着现在说也就是五六钱,大个的枳实(药量)还多一点。我们现在用(本方药量)也不要这么重。大黄、芒硝就搁个三四钱,顶重也不过就是五六钱,那还得是重病;厚朴、枳实也就是四五钱,这么用就可以的。

小承气汤(力量)差多了,它把芒硝去了,所以它泻下作用不重的,但是厚朴、枳实它也都有,也消胀。

后头还有个三物厚朴汤(痛而闭者,厚朴三物汤主之),单独通便消胀,把厚朴、枳实(分量)加重了,治胀满为主。它与调胃承气汤来比较,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的力量还要强;但是,小承气汤消胀的力量比调胃承气汤还是重的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08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0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