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08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08条

张锡驹
张锡驹
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;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;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。

大承气汤方

芒硝半斤大黄四两,酒洗枳实五枚,炙厚朴半斤,炙,去皮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枳朴,取五升,去滓,内大黄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

小承气汤方

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初服汤,当更衣,不尔者,尽饮之。若更衣,勿服。

【注】阳明病脉迟者,以阳邪而入于里阴也;汗出者,阳明津液外泄也;不恶寒者,感燥气之化也;太阴主腹而主周身之肌肉,身重腹满者,内干于太阴脾土也;短气而喘者,中土内郁,肺气难于升降也;潮热者,随气旺之时而热也。意谓脉迟为寒,今阳明病脉迟,非寒也,故虽汗出而不恶寒,内涉于太阴,故其身必重,短气腹满而喘,然必现有潮热者,此阳明外证欲解,可攻里也。若手足濈然汗出者,津液外注,热结于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虽多而微发热恶寒者,此阳明外证未解也,何以知之?以热不潮,故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,便虽硬而热不潮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,慎之之词也。

按:胃与大肠小肠,交相贯通者也。胃接小肠,小肠接大肠,胃主消磨水谷,化其精微,内灌溉于脏腑,外充溢于皮毛,其糟粕下入于小肠,小肠受其糟粕,复加运化,传入于大肠,大肠方变化传导于直肠而出。故曰:“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”“ 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。”是大承气者,所以通泄大肠而上承热气者也,故用朴实以去留滞,大黄以涤腐秽,芒硝上承热气;小承气者,所以通泄小肠而上承胃气者也,故曰微和胃气者,是承制胃腑太过之气者也,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气者以此;若调胃承气,乃调和胃气而上承君火之热者也,以未成糟粕,故无用枳朴之消留滞。此三承气之义也。承者,制也,谓制其太过之气也,故曰“亢则害,承乃制”。

上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08条
下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0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