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19.三阳合…

伤寒论第219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而面垢,谵语遗尿。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三阳合病而重在阳明,治以清法为主,切不可妄施汗、下。本条若与第104条的三阳证见,治从少阳相类比,可以看出两者的特点各自不同。

三阳合病,为邪势较盛,同时侵及三阳经。太阳经行于背,阳明经行于腹,少阳经行于胁,三阳经被邪热所困,经气不利,背部、腹部和胁部均受影响,但以阳明经之邪热壅盛为重,故腹满身重,甚至难以转侧。口为胃之窍,胃和则口能知五味。今阳明经中有热,胃气失和,故口不能辨味而“不仁”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,气血旺盛,其经脉布于面,胃热循经上熏,滞于面部,则面如有油垢而不净。热扰心神,则谵语。热迫膀胱而失约,故小便失禁。“若自汗出者”,正说明阳明热盛而迫津外渗。可见此三阳合病,邪热充斥表里内外,而以阳明热盛为主,故当治取阳明,以白虎汤清之。此证表里皆热,以热为主要矛盾,故既不可再发汗以解表,也不能泻下以攻里。若发汗以解表,则更伤胃中津液,热从燥化、胃中干燥,而转属阳明腑证,致谵语更甚;若以泻下之法而攻里,则不仅伤胃阴,而且又能伤阳气。若阴伤于下,而阳脱于上的,则见额上汗出;若阳不达四末,阴阳气不相顺接的,则见手足厥冷,均为误治之所致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219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1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