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19.三阳合…

伤寒论第219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,原注:又作“枯”,一云向经。谵语,遗尿。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“口”后,《脉经》有“中”字。成本、《玉函》“面”前有“而”字。“面垢”二字,《千金翼》作“言语向经”四字。“则谵语”《玉函》作“则谵语甚”,“逆冷”作“厥冷”,《千金翼》同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三阳合病者,必太阳之头痛发热、阳明之恶热不眠、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。太阳主背,阳明主腹,少阳主侧,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,故身重难以转侧也。胃之窍出于口,热邪上攻,故口不仁也。阳明主面,热邪蒸越,故面垢也;热结于里,则腹满;热盛于胃,故谵语也;热迫膀胱,则遗尿;热蒸肌腠,故自汗也。证虽属于三阳,而热皆聚胃中,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。若从太阳之表发汗,则津液愈渴而胃热愈深,必更增谵语。若从阳明之里下之,则阴益伤,而阳无依则散,故额汗肢冷也。要当审其未经汗下,而身热自汗出者,始为阳明的证,宜主以白虎汤,大清胃热,急救津液,以存其阴可也。

柯韵伯云:里热而非里实,故当用白虎而不当用承气,若妄汗则津竭而谵语,误下则亡阳,而额汗出手足厥也。此自汗出,为内热甚者言耳,接“遗尿”句来。若自汗,而无大烦大渴证,无洪大浮滑脉,当从虚治,不得妄用白虎。若额上汗出,手足冷者,见烦渴谵语等证,与洪滑之脉,亦可用白虎汤。

方有执云:口不仁,谓不正而饮食不利便,无口之知觉也。

钱璜云:《灵枢》曰“胃和则口能知五味”矣,此所云口不仁,是亦阳明胃家之病也。

方有执云:生汗,生,不流也。

丹波元简云:按,手足逆冷,成氏、程氏、魏氏、汪氏、宗印皆为热厥,误矣。周氏以此条移于《温病热病篇》,亦非也。

又按:《玉函》“则谵语”后有“甚”字,文意尤明矣。

铁樵按:此章良如注家所说,发汗则谵语,理由已散见《新生理》《脉学讲义》及前此《伤寒讲义》中。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,即阴争于内,阳扰于外,先见额汗,次见肢冷。至见肢冷,即不止额上有汗,实是阳破阴消,大危之候,法当回阳救逆。此必白虎证,误用大承气乃致此,否则不尔也。海藏谓病有本是阳症,有因下之过当,必须用附子挽救者,即是此种,生理实上下互相维系。头汗有两种。里热炽盛,郁不得达,则蒸发而为头汗,其病遍身暵燥壮热,但头有汗,亦为难治。前于《太阳篇》中曾历举本论中头汗各条,读者可以参看。若头汗而手足逆冷,遍身津润者,则非大剂回阳不可。虽舌色焦枯,亦属假象,皆上下不能相互维系之证据。其里热炽盛者,亦非一清可以济事,必须推求所以致此之由。例如病属痧子不得出,则当达其痧子;病属暑温,则当解暑。所谓活法在人也。《伤寒论》文字古而简,而其所包孕之意义广而活,仅就字面求之,执极简之经文以治病,鲜有不败事者。谬谓古法不适用于今病,宁不冤哉?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1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