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47.跌阳脉…

伤寒论第247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,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成本无“子”字,“仁”作 “人”。柯本无此条及麻仁丸方。

成无己云:趺阳者,脾胃之脉,诊浮为阳,知胃气强,涩为阴,知脾为约。约者,俭约之约,又约束之约。《内经》曰: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。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于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强脾弱,约束津液不得四布,但输膀胱,致小便数、大便难。与脾约丸,通肠润燥。

汪琥云:趺阳者,胃脉也,在足趺上五寸骨间,去陷谷三寸,即足阳明经冲阳二穴。按之其脉应手而起。按,成注以胃强脾弱,为脾约作解。推其意,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,故见脉浮;脾家之津液少为阴弱,故见脉涩。

程应旄云:脾约者,脾阴外渗,无液以滋,脾家先自干槁了,何能以余阴荫及肠胃?所以胃火盛而肠枯,大便坚而粪粒小也。麻仁丸,宽肠润燥,以软其坚,欲使脾阴从内转耳。

丹波元简云:按,喻氏讥成氏脾弱之说云:脾弱即当补矣,何为麻仁丸中反用大黄、枳实、厚朴乎?汪氏则暗为成注解纷,大是。又按:胃强脾弱,究竟是中焦阳盛而阴弱之义,不必拘拘脾与胃也。

《伤寒选录》曰:愚按:趺阳脉,一名会元,又名冲阳,在足背上,去陷谷三寸,脉动处是也。此阳明胃脉之所由出。夫胃者,水谷之海,五脏六腑之长也。若胃气以惫,水谷不进,谷神以去,脏腑无所禀受,其脉不动而死也。故诊趺阳脉,以察胃气之有无。仲景又谓趺阳脉不惟伤寒,虽杂病危急,亦当诊此以察其吉凶。

麻子仁丸方

麻子仁三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,炙。 《千金翼》芍药、枳实各八两大黄一斤, 去皮厚朴一尺,去皮。《玉函》作“一斤”杏仁一升,去皮、尖,熬别作脂。《玉函》作“一斤”

上六味,蜜和丸如梧桐子大,饮服十丸,日三服,渐加,以知为度。“六味” 后, 成本、《玉函》有“为末炼”三字,“和”作“为”。成本无“梧”字。《证类本草》“饮服十丸”作“以浆水饮下十丸”。

徐彬云:即小承气,加芍药、二仁也。

方有执云:麻子、杏仁能润干燥之坚,枳实、厚朴能导固结之滞,芍药敛液以辅润,大黄推陈以致新。脾虽为约,此必疏矣。吴仪洛《方论》曰:此治素惯脾约之人,复感外邪,预防燥结之法。方中用麻杏二仁以润肠燥,芍药以养阴血,枳实、大黄以泄实热,厚朴以破滞气也。然必因客邪加热者,用之为合辙。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闭结,但取一时之通利,不顾愈伤其真气,得不速其咎耶?

《伤寒明理论》:即名脾约丸。

张氏《缵论》曰:云圆者,如理中、陷胸、抵当,皆大弹圆,煮化而和滓服之也;云丸者,如麻仁、乌梅,皆用小丸,取达下焦也。盖“丸”“圆”后世互用,今据张说考论中,其言不诬。然《论》中丸字,《千金》《外台》多作“圆”,不知其义如何,拈而存疑。丹按:《本草序例》:厚朴一尺无考。《医心方》引《小品方》云:厚朴一尺及数寸者,厚三分广一寸半为准。

铁樵按:本节及上一节,均不甚可解。所谓不甚可解者,非文字不可解,乃病理不可解也。如云浮芤相搏,胃气生热,其阳则绝,如注家言“阳邪独治”,不过阳明化燥症,何得谓之阳绝?若云无阳之互词,既无阳,胃中若何生热,且凭脉之浮芤而下阳绝之断语,果足恃乎?本节以脉浮涩,断本便硬脾约,其弊亦同。脉之浮沉迟数,似乎易知,而施之实用,易滋误会。所以易滋误会之故,一因空空洞洞,毫无标准,二因不知循环真相,无基本观念。若复于浮沉迟数之外,而言芤涩,则歧路之中,更有歧路矣。此事在古人虽耳提面命,父子不能相喻,何况仅凭文字,欲以传之后人?玄妙之论,想当然之说,为医学上绝大障碍,其起点即在此等处。故鄙意以为治伤寒当以证为主,而绝对不赞同叔和《脉经》。凡本论中言脉,如浮芤相搏,浮涩相搏诸论调,皆与《脉经》文字为近,疑皆非本文之旧。又麻仁丸之用,自较承气为平善,然必用之于阳症,若阴症误施,为害亦烈。今人往往见十余日不大便,即恣用此药,又当用大承气时不敢用,而避重就轻用麻仁丸,亦复误事。是故医术之精粗,在能辨证,辨证之真确,在能明理,能明理,然后古书所言,知所别择,是今日中医之立脚点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4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