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参注

瘥后劳复阴阳易病

王更生
王更生

大病瘥后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,若有宿食者,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。

(大病瘥后,元气已虚,因起居作劳而复,则兼内伤,将升阳益气之不暇,而可用枳实栀子豉汤乎?若或加饮食停滞,亦由脾胃虚弱所致,尤不可妄用大黄,何人混入不通之论以证仲景,急当辨正。使后世谬称仲景但治外感,东垣为能治内伤,冤哉!)

枳实栀子豉汤方

枳实(三枚,炙)  栀子(十四枚,擘)  豉(一升,绵裹)

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内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

伤寒瘥已后,更发汗者,小柴胡汤主之,脉浮者,以汗解之,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
(舒氏曰:病已瘥矣,何故更发其汗?无少阳见症,何得妄主小柴胡汤?外无太阳表症,即令脉浮,不可发汗。内无阳明腑症,即脉沉实,不可妄下。此必叔和伪撰,不通之至。)

大病瘥后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

(病后肿胀,多由脾中之阳虚而输运无权,肾中之阳虚而气化失职,宜温养二经为主,量加疏利药,牡蛎泽泻散万不可试。)

牡蛎泽泻散方

牡蛎(熬)  泽泻  瓜蒌根  蜀漆(暖水洗去腥,即常山苗)  商陆(熬)  海藻(洗去咸)  苦葶苈(各等分。熬)

上七味,异捣下筛为散,更入臼中治之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,止后服。

大病瘥后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胸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

(程知曰:病后阳气不足,胃中虚寒,不内津液,故喜唾不了了,用理中丸,欲其温胃而收唾也。愚按:不惟温胃,兼以理脾,脾强则运化有权,寒湿自不至于上泛。太阴篇中自利而不渴者之症,当用此为正治,乃舍此不言,而曰宜服四逆辈反举少阴正治□□,不无可疑,求道者当察之。)

理中丸方

人参  术  甘草(炙)  干姜(各三两)

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,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四,夜二服,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。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,若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加桂四两。

吐多者,去术加生姜三两。

下多者,还用术,悸者,加茯苓三两。

渴饮得水者,加术足前成四两半。

腹中痛者,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。

寒者加干姜,足前成四两半。

腹满者,去术,加附子一枚。服汤后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。

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呕者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
(病后而虚羸少气,虚可知也;脾胃虚而不能运化,乃中气之逆而欲呕也;肝肾虚而不能疏内,乃下焦之逆而欲呕也;尚堪用寒凉以大伤真阳,而益损其气乎?)

竹叶石膏汤方

竹叶(二把)  石膏(一斤)  半夏(半升,洗)  人参(二两)  甘草(二两,炙)  粳米(半升)  麦冬(一升,去心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内粳米,煮米熟汤成,去米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,以病新瘥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,损谷则愈。

(舒氏曰:阳能消谷,胃阳未复,故不能消。日中阳王,故不烦。日暮阳衰,故微烦。损谷者,减损谷食,以休养脾胃之阳也。)

伤寒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体重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与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。

(喻氏曰:病伤寒之人,热毒藏于气血之中者,渐从表里解散,惟热毒藏于精髓之中者,无由发泄。故瘥后与不病之体交接,男病传女,女病传男,所以名为阴阳易,即交易之义也。用烧裈裆为散,以其人平昔所出之败浊同气相求,服之小便得利,阴头微肿,阴毒仍从阴窍出耳。愚按:此说踵成氏之旧,拘文牵义,甚属荒唐。夫伤寒之病,乃表中风寒,治得其宜,则从汗解,即有传里入府之候,清温和下,因症而施,病除则痊愈矣。原非尽属热症,何以有热毒留于骨髓,俟其交媾而后毒从精出,贻害于人也。有作女劳复解者,本属平易近理,而喻氏非之曰:然则妇人新瘥与男子交为男劳复乎?则试反诘之曰:病新瘥而能守禁忌,不犯房事者,将为热毒复乎?不然,未有脏毒而不发者,病后脏毒经久而复,未之前闻也。且此条风症,皆肝肾虚弱之象,烧裈散将从温补而治虚欤?抑从清凉而解毒欤?二者均无所取,则其方之怪诞不典,亦可知矣。愚意不拘男女,总作色劳复看,易字原有变易之义,言病本已瘥,因不慎房事而致变症如此也,岂不较为直捷近理乎?药则参、芪、姜、附、芐、术、桂、枸,似为得之。)

烧裈散方

妇人中裈近隐处,取烧作灰。

上一味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,此为愈矣。妇人病,取男子裈烧服。

专题:伤寒论参注
来源:《伤寒论参注》
上一章:中篇
下一章:温病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