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参注

不可汗

王更生
王更生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而反躁烦。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。阳微发汗,躁不得眠。

(此言关部脉濡而弱为以阴乘阴,寸脉微为阳虚,尺脉涩为血少三者,有一于此即不可发汗。本无深意,因数个反字用得蹊跷,文气又乱杂无伦次,便觉费解耳。)

动气在右,不中发汗,发汗则衄而渴,心苦烦,饮则吐水。

动气在左,不可发汗,发汗则头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

动气在上,不可发汗,发汗则气上冲,正在心端。

动气在下,不可发汗,发汗则无汗,心中大烦,骨节苦痛,目晕,恶寒,食则反吐,谷不得前。

咽中闭塞,不可发汗,发汗则吐血,气欲绝,手足厥冷,欲得踡卧,不能自温。

诸脉得数动微弱者,不可发汗,发汗则大便难,腹中干,胃燥而烦,其形相像,根本异源。

(数动阴亏,微弱阳损,故皆不可发汗。其形相像者,便难、腹干、胃燥而烦诸症也。根本异源者,数动微弱诸脉也。)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为阳运,微为阴寒,上实下虚,意欲得温。微弦为虚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,不能自还。

(此条上四句与首条同,但改微反在上为弦反在上耳。弦亦阴脉,微弦为虚,不可发汗得矣。谓弦为阳运,为上实,岂其然。)

欬者则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,欬而发汗,踡而苦满,腹中复坚。

(内伤欬剧,液损阳虚,故不可发汗。苦满腹坚者,三焦无所仰也。经云:久欬不已,则三焦受之。三焦欬状,欬而腹满,不欲饮食。)

厥,脉紧,不可发汗,发汗则声乱、咽嘶、舌萎、声不得前。

(此言误发少阴汗之变也。少阴脉入肺中,循喉咙挟舌本,故为声乱、咽嘶、舌萎、声不得前。)

诸逆发汗,病微者难瘥;剧者言乱,目眩者死,命将难全。

(程氏曰:诸逆属少阴居多,阴寒极矣。发汗是重夺其阳,虽有微剧不同,皆关于死,明乎阳为人命之根也。)
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发汗,汗出则四肢厥逆冷。

(经云:肾咳不已,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又云:此皆聚于胃关于肺。若遇此症而发其汗,则肺不能治节,阳气胃不能温及四肢,厥逆而冷,理或然也。)

伤寒头痛,翕翕发热,形象中风,常微汗出自呕者,下之益烦,心懊恼如饥;发汗则致痉,身强,难以屈伸;熏之则发黄,不得小便;灸则发咳唾。

(此和重在自呕二字。盖以寒伤胃阳,虽似中风,实非桂枝证也,故不可发汗。若下之、熏之、灸之,均在所禁也。)

专题:伤寒论参注
来源:《伤寒论参注》
上一章:中篇
下一章:可吐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