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参注

不可下

王更生
王更生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,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阳气反微,中风、汗出,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,阳微不可下,下之则心下痞鞕。

动气在右,不可下。下之则津液内竭,咽燥、鼻干、头眩、心悸也。

动气在左,不可下。下之则腹内拘急,食不下,动气更剧。虽有身热,卧则欲踡。

动气在上,不可下。下之则掌握热烦,身上浮冷,热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
动气在下,不可下。下之则腹胀满,卒起头眩,食则下清谷,心下痞也。

咽中闭塞,不可下。下之则上轻下重,水浆不下,卧则欲踡,身急痛,下利日数十行。

诸外实者,不可下。下之则发微热,若亡脉厥者,当脐握热。

诸虚者,不可下。下之则大渴,求水者欲愈,恶水者剧。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为阳运,微为阴寒。上实下虚,意欲得温。微弦为虚,虚者不可下也。

微则为欬,欬则吐涎,下之则欬止,而利因不休,利不休,则胸中如虫啮,粥入则出,小便不利,两胁拘急,喘息为难,颈背相引,臂则不仁,极寒反汗出,身冷若冰,眼睛不慧,语言不休,而谷气多入,此为除中,口虽欲言,舌不得前。

(此言杂症之涉虚寒者误下,亦致除中之变。举微则为欬,以见例也。)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浮反在上,数反在下。浮为阳虚,数为无血,浮为虚,数为热。浮为虚,自汗出而恶寒;数为痛,振寒而栗。微弱在关,胸下为急,喘汗而不得呼吸,呼吸之中,痛在于胁。振寒相抟,形如疟状,医反下之,故令脉数、发热,狂走见鬼,心下为痞,小便淋漓,少腹甚鞕,小便则尿血也。

(寸关脉浮濡而弱,弱为阴,此阳脉不足,阴往乘之也。尺中见数,数为阳,此阴脉不足,阳往从之也。阴阳相胜,故寒热如疟也。条中所见,皆少阳病,已有阳去入阴之势,本无下症,若误下之,则阳因泄而愈虚,病变百出矣,故令脉数。以下释者,以为热入血室,不知此原与上文不属。岂有自汗、恶寒,振寒而栗,诸虚寒如此误下,而反成实热之理哉?)

脉濡而紧,濡则卫气微,紧则营中寒。阳微卫中风,发热则恶寒;营紧卫气冷,微呕心内烦。医为有大热,解肌而发汗,亡阳虚烦躁,心下苦痞坚。表里俱虚竭,卒起而头眩。客热在皮肤,怅怏不得眠。不知胃气冷,紧寒在关元。技巧无所施,汲水灌其身。客热因时罢,慄慄而振寒。重被而覆之,汗出而冒巅。体愓而又振,小便为微难。寒气因水发,清谷不容间。呕变反肠出,颠倒不得安。手足为微逆,身冷而内烦。迟欲从后救,安可复追还。

(濡脉不可以兼紧。此言脉濡而紧,盖浮濡而沉紧也。既非风伤卫之阳浮阳弱,亦非寒伤营之阴阳俱紧,虽有表证,不可发汗。医者不知表为客热,里实虚寒而辗转误治,则致亡阳,体冷不救之变矣。)

脉浮而大,浮为气实,大为血虚。血虚为无阴,孤阳独下阴部者,小便当赤而难,胞中当虚,今反小便利,而大汗出,法应卫家当微,今反更实,津液四射,营竭血尽,干烦而不得眠,血薄肉消,而成暴液。医复以毒药攻其胃,此为重虚,客阳去有期,必下如污泥而死。

(浮大之脉,卫强营弱,津液外亡,下之为逆。)

脉数者,久数不止,止则邪结,正气不能复,正气却结于脏,故邪气浮之,与皮毛相得。脉数者,不可下,下之则必烦,利不止。

(此言浮数之脉不可下也。叔和笔致蹇涩,辞不达意,往往外似艰深,而中实无所有。)

脉浮大,应发汗,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

病欲吐者,不可下。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。

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,下之为逆。

夫病阳多者热,下之则鞕。

(程氏曰:表里俱热,下之则胃中水竭。非转属阳明之鞕也。)

无阳阴强,大便鞕者,下之则必清谷腹满。

(方氏曰:阴以寒言,强犹多也。)

伤寒发热,头痛,微汗出。发汗,则不识人;熏之则喘,不得小便,心腹满;下之则短气,小便难,头痛,背强;加温针则衄。

(程氏曰:此证近于温,有热无寒,汗下温针,均在所禁也。)

伤寒,脉阴阳俱紧,恶寒发热,则脉欲厥。厥者,脉初来大,渐渐小,更来渐渐大,是其候也。如此者,恶寒甚者,翕翕汗出,喉中痛;热多者,目赤脉多,睛不慧,医复发之,咽中则伤;若复下之,则与两目闭,寒多者便清谷,热多者便脓血;若熏之,则身发黄;若熨之,则咽燥。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小便难者,为危殆。

(太阳伤寒里合少阴,汗下诸法皆不可妄施。小便利,属寒者,喜其气化得行;属热者,喜其津液未竭;故可救。小便难,则反是,故危殆。)

伤寒发热,口中勃勃气出,头痛,目黄,衄不可制,贪水者必呕,恶水者厥。若下之,咽中生疮,假令手足温者,必下重便脓血。头痛目黄者,若下之,则两目闭。贪水者,脉必厥,共声嘤,咽喉塞;若发汗,则战栗,阴阳俱虚。恶水者,若下之,则里冷不嗜食,大便完谷出;若发汗,则口中伤,舌上白苔,烦躁,脉数实,不大便,六七日后,必便血;若发汗,则小便自利也。

(此等处文涩滞而意丛杂,若可解又多不可解,如呓语不甚分明。以理度之,大都上假热而下虚寒也。若发汗则小便自利句,尤属无理,宜删之。)

下利,脉大者,虚也,以强下之故也。设脉浮革,因尔胁鸣者,属当归四逆汤。

发汗多亡阳,谵语者,不可下,与柴胡桂枝汤。和其营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

(此条旧本列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篇,既因汗多而致谵语,复用柴胡桂枝汤,不愈伤其阳而益其疾乎?和营卫以通津液,亦属无理之谈。附于此篇之末,以存其故迹而已。)

专题:伤寒论参注
来源:《伤寒论参注》
上一章:中篇
下一章:序例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