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04.少阴病…

伤寒论第304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《脉经》无 “附子汤主之”五字。

魏荔彤云:“少阴病”三字中,该脉沉细而微之诊,见但欲寐之证,却不发热,而单背恶寒,此少阴里证之确据也。

成无己云:少阴客热,则口燥舌干而渴,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无热也。背为阳,背恶寒者,阳气弱,阴气胜也。经曰: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灸之,助阳消阴;与附子汤,温经散寒。

王肯堂云:背恶寒者,阴寒气盛,此条是也。又或阳气内陷,有背恶寒者,经所谓“伤寒无大热,口燥渴,心烦,背微恶寒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”是也。一为阴寒气盛,一为阳气内陷,当于口中润燥辨之。

汪琥云:《补亡论》常器之云:当灸膈俞、关元穴,背俞第三行。按:第三行者当是膈关,非膈俞也。《图经》云:膈、关二穴,在第七椎下,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,正坐取之,足太阳气脉所发,专治背恶寒,脊强,俯仰难,可灸五壮。盖少阴中寒,必由太阳而入,故宜灸其穴也。又关元一穴,在腹部中行,脐下三寸,足三阴任脉之会,灸之者,是温其里,以助其元气也。

钱璜云:灸之谓灸少阴之脉穴,如涌泉、然谷、太溪、复溜、阴谷等井荣输经合,即《三部九候论》之所谓“下部地,足少阴也”。王注云:谓肾脉,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,太溪之分,动脉应手者是也。灸之者,所以温少阴之经也。

附子汤方

附子二枚,炮去皮,破八片。成本、方本诸本脱“炮“字,只志聪、锡驹本有“炮”字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柯韵伯云:此大温大补之方,乃正治伤寒之药,为少阴固本御邪第一之剂也,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,倍术、附去姜加参,是温补以壮元阳。真武汤还是温散而利肾水也。

汪琥云:武陵陈氏曰:四逆诸方,皆有附子,于此独名附子汤,其义重在附子,他方皆附子一枚,此方两枚,可见也。附子之用不多,则其力岂能兼散表里之寒哉?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参、术、茯苓皆甘温益气,以补卫气之虚,辛热与温补相合,则气可益而邪可散矣。既用附子之辛烈,而又用芍药者以敛阴气,使卫中之邪不遽全进于阴耳。

《千金方》:附子汤,治湿痹缓风,身体疼痛如欲折,肉如锥刺刀割,于本方加桂心、甘草。丹按:此据下条证转用者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0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