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五节,太阳春温伤寒也。

姚球
姚球

(若)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【泄】(溲);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(繤),时瘈疭;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太阳病汗之,身反如火热者,此中风而兼病温也。盖风为阳,温亦为阳,两阳相蒸,真阴必涸。汗药逼其荣血外亡,故身热更甚也。风温为病以下至语言难出,乃风温之本症。浮主表,阳邪在表,故脉尺寸俱浮;阳邪在表则卫疏,故自汗出。脾肾阴【虚】,故身重多眠睡。阳邪刑肺,肺窍在鼻,故鼻息必鼾。肾乃声音之本,肾阴虚,故语言难出。总因阴虚,则火烈风烈,故见症如此。若被下者,风温在表,下之不足以救阴,及引阳邪入膀胱,膀胱津液伤,故小便不利。膀胱经为目上刚,刚急,故直视。膀胱不约,故失泄【泄】(溲)也。被火者,用温针也。轻则火热蒸罨而发黄,重则火邪舍肝,时痴狂而似惊也。若火熏之,以火助火,一次尚可延日,二次则立危倾矣。

伤寒,发热头痛,微汗出。【微】(发)汗,则不识人;熏之,则喘,不得小便,心腹满;下之,则短气,小便难,头【项】(痛)(背)强【痛】;加温针,则衄。

发热头痛汗出,风温症也。误发其汗,则膀胱津竭而不识人;火熏之,则火邪刑肺而喘,肺气伤,气化不及州都,不得小便。心火无下行之路,而心腹满。下法,所以去有形燥实,无形之风火,而下之早,壮火乘虚内陷,壮火食气,故短气。热伤气化,故小便难。头项,膀胱经行之地,火炎筋急,故强痛也。误温针,则阳邪伤阳络,阳络伤,则血外溢而为衄也。

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。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【则】小便难。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。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【而】(微)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中风发热有汗,误用火劫,汗出阴虚,风火交焚,气血因热而失其常度,变成风温也。两阳者,风火也。风火熏灼,土燥而烦黄,黄乃土色也。胃土为燥金,络络于鼻,阳盛,阳明火盛而鼻血也。燥火盛则阴水涸,故小便难。盖一阴一阳,方成生化之道。阴竭,则孤阳亦亢而虚竭;阴阳虚竭,则三焦仅存一团邪火,而身体则枯燥矣。火性炎上,故头汗而身无汗也。三阴经齐颈而还。无汗者,谷精不通于阴也。腹满,胃燥而脾不运也。喘,火刑肺,而呼吸不利也。口干咽烂,津枯火炎也。不大便,胃燥结也;燥结则胃实,故谵语;燥火上炎,故哕。手足,诸阳之本,阳盛故动而不宁,捻衣摸床也。以上皆【邪】火扰乱,真阴枯涸之征。若小便尚利,则膀胱津液未涸,真阴尚可挽回,急泻阳邪,以救真阴,犹可治也。

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

真阴枯,风火亢,故脉结代。心为君火,主气血之藏。血枯火炎,故心动悸。主以炙甘草汤,生津液,润燥以安神也。

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散

甘草(炙,四两)  桂枝(三两)  人参(二两)  生地(一斤)  麦冬(半斤)  阿胶(二两)  麻仁(半升)  生姜(三两)  大枣(十二枚)
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渣,内胶烊(消)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一名复脉汤)。

脉结代者,脉气不濡而结代也。脉者,血之府;脉既结代,则主血之心神自不宁矣。甘草甘以缓之,桂枝辛以润之,阿胶、生地、麻仁、麦冬,滋阴生血,人参补津液之化源,名曰炙甘草汤,甘温除大热也。名曰复脉散,壮水以制阳光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四节,太阳风温伤寒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