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七节,阳明中风症也。

姚球
姚球

伤寒,发热无汗,呕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转属阳明也。

发热无汗,追言太阳时也。呕不能食者,太阳身热无汗之症,则属于阴寒;至阳明,决呕不能食也。盖不能食者,中寒也。阳明法多汗,寒症转阳明,亦必濈濈然汗出也。

本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也。

伤寒汗出则解。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出不透,故邪不解而传内,转属阳明也。

阳明病,脉浮,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麻黄汤。

脉浮无汗,太阳寒症也。转入阳明,寒邪郁于阳明之经,则阳明气不下行,上逆而喘矣。盖初传阳明者,犹未尽罢太阳,故仍用麻黄汤,汗之自愈也。

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。

阳明为阳气之原,故脉大。若病寒则胃阳衰,故迟至三日,方见阳明大脉也。

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,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

阳明病,脉浮而紧,寒症也。潮热发作有时者,但晡为阳明旺时,邪传阳明,至日晡,如潮信有期而发热也。脉但浮,则营不守中,微不固外也。睡时卫气行阴,则阳不固而汗出也。
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【故】攻其热必哕。

阳明胃属土,土赖火生方能化食。阳明中寒,则胃土虚冷,故不能食。真气者,得于天,充于谷者也。不食则真元虚弱,乃用寒药以攻其热,则土气大伤,厥气上逆而哕矣。哕者,冷呃也。

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若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

脉浮为虚,脉迟为寒。虚寒甚于内,故完谷不化而下利。虚阳格外而身热也。主以四逆,姜附甘草,温其中也。若下利而能食,谷气能养胃气;若下利而不能食,则胃中虚寒甚矣。不但用药攻热而哕,即饮水,胃不胜水寒,亦必哕矣。

伤寒大吐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(出】者,【以】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【虚】(寒)冷故也。

大吐大下,则中气虚极,而胃气自不能固表,而汗出矣。大津液重伤,则外气必郁而烦。设因烦而与以水,遂令寒气入胃,胃气受困而哕,胃中虚寒为何如乎。

阳明病,法多汗,反无汗,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,此以久虚故也。

阳明病则胃家实,故法多汗。今胃阳不足,则不能食,汗生于谷,谷气不宣,故反无汗。胃阳虚,汗不能透肌表,怫郁皮中,如虫行也。久虚,言未病之先,胃阳已虚也。
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【内】(气)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
脉数为热,热当消谷引食。今脉数而不食呕吐者,此因发散太过,膈内元气虚弱,下焦阴火升而脉数也。盖火在下为少火,少火生气,能温胃消谷。火浮于上为客热,如釜底无火,胃中虚冷,不能温胃消谷,食入而反出也。

食谷欲呕者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

阳者,胃脘之阳也。阳虚则胃寒,寒气生浊,浊火上逆,故食谷则呕也。主以吴茱萸汤,下气温中也。得汤反剧,是上焦阳分邪火作呕也。当禁辛温,故服吴茱萸而反甚也。

吴茱萸汤

吴茱萸(一升,洗)  人参(三两)  生姜(六两)  大枣(十二枚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肝属木,木性升,升必从肝,浊火升而吐,故以吴萸、生姜气味辛燥者,一入肝而下气,一入肝而主止吐也。人参、大枣,气味甘和,扶土生金,金旺则能制肝之升,土旺则不受木之贼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十一节,阳明经伤寒症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