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二十七节,阳明风热症归府症也。

姚球
姚球

阳明病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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阳明病下之,其外有热,热邪在表,下之早矣。下早阳邪不陷,故不结胸;外有热,而手足仍温也。心中懊,热邪未清也。阳邪盛则脾阴亏,故虽饥而食不纳也。头汗,阳邪逼汗走阳位也。栀子豉汤,上撤其阳邪也。

此节,阳明清理余邪之法也。

咽中闭塞,不可下。下之则上轻下重,水浆不【行】下,卧则欲蜷,身急痛,下利日数行。

肾络于咽,肾虚火逆,则咽闭塞。下之伤阴,则阳上浮,故飘飘然神气飞而上轻,下身大气不举而下重也。肾虚,胃关不利,而水浆不下。肾阳虚,则卧不直而欲蜷。气不能呴,血不能濡,而身急痛。肾司二便,阳不吸而阴不守,故下利日数十行也。

诸外实者,不可下。下之则发微热,亡脉厥者,当脐握热。

下法所以去实邪,实在外而下其内,内为营,营伤则阴虚而热。热微者,不如阳邪之热炽也。脉者,血之府。营伤故脉亡,而阴衰于下为热厥也。脐为神阙,属肾而藏阴,阴虚故握热。握者,定而不移之谓也。

诸虚者,不可下。下之则大渴,求水【易】者易愈,患水者剧。

下以去实,故虚不可下。下之津液亡,故大渴。下法所以治阳症,求水者属阳,故易愈;恶水者属阴,故剧。

脉数者不可下,下之必烦,利不止。

脉数者,火盛也。下之则火邪内陷,乘心而烦,下奔而利不止也。

动气在右,不可下。下之则津液内竭,咽燥鼻干,头眩心悸也。

动气是肝邪,在右乘肺部也。肺乃津液化原,下伤肺,故津液竭。津液竭则胃燥,故咽燥鼻干。胃脉络咽结鼻也。肺伤则木横,故眩。津竭则火炽,故悸也。

动气在左,不可下。下之则腹内拘急,食不下,动气更剧,虽有身热,卧则必蜷。

在左,肝部也。动气所以动者,因胃家阳和之气衰,而肝肆其邪也。下之则伤胃阳,故动气更剧。肝性急,肝血不藏,故腹内拘急。肝邪乘土,故食不下。真阳之气生于饮食,食不下则阳衰。阳直阴曲,虽有身热症,而真阳衰,卧则欲蜷曲也。

动气在上,不可下,下之则掌握烦热,身上浮冷,热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
在上,心部也。掌握烦热者,手少阴心脉,抵掌后,入掌内,下伤阴,故烦热也。身上浮冷者,下则火败而土无气也。汗泄水灌者,汗生于血,而主于心,心为火,火败则液不敛,火剧则求救于水也。

动气在下,不可下,下之则腹胀满,卒起头眩,食则下清谷,心下痞也。

在下,肾部也。下之则肾阳虚寒,故腹胀满。阳虚肝横,肝风迅速,故卒起头眩。土寒食不化,故下利清谷。寒气生浊,浊气填心,故心下痞也。盖心肾相交之府,肾司二便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八节,阳明不可下症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