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十一节,厥阴死症也。

姚球
姚球

厥阴病,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。

厥阴属木,王(旺)于丑寅卯三时。正气得其旺时,邪退而病解,六经皆然也。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。其人(下利)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鞕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(安)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(以)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鞕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
伤寒中风,风寒两伤也。阳盛阴虚,下之即愈。故下法可以治风热,而不可治寒与湿也。风寒下之,故曰反。误下伤胃,故谷不化,而下利日数十行也。腹中雷鸣者,风寒相薄而鸣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胃脘阳虚,故痞硬而满也。胃虚,则浊气上扰清道,故干呕而烦不得安也。医不知前已误下,因其痞满,认作实邪,而再下之,愈伤其胃,故痞益甚也。非结热者,言痞因胃虚,下焦客气上逆而痞硬,非阳邪结热于胃也。甘草泻心汤,甘以缓厥阴之痞也。

甘草泻心汤

甘草四两  人参三两  干姜三两  半夏半升  黄芩三两  黄连一两  大枣十二枚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黄芩、黄连,以清烦不宁;半夏、干姜,以温燥痞满肠鸣下利;人参、大枣,以补胃虚;甘草以缓肝急。泻心者,泻肝之子也。

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吐(唾)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。

风寒两伤之症,至六七日,已传厥阴。而大下之,因而寸脉沉迟。寸者,左心右肺。肺气下陷,心阳衰弱,故沉迟也。气既下陷,则阴阳不接,而手足厥逆。下部,肾(部)脉也。肾主二便。下伤肾,故脉不至。咽喉,肾经行之地。肾脉不至,则龙火逆上而不利矣。火既上炎,则肝血亦不藏而上吐;浊火上炎,则清气下陷,而泄利不止矣。清浊倒置,所以难治。麻黄升麻汤,升清降浊也。

麻黄升麻汤

麻黄二两半  桂枝六铢  石膏六铢  升麻一两一分  白术  干姜  茯苓各六铢  黄芩萎蕤各十八铢  天冬  芍药各六铢  当归一两一分  知母十八铢

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渣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芍药、甘草、桂枝以治风,麻黄、干姜以治寒。石膏、知母、远黄芩,治上炎之火;升麻、白术、白茯,治陷下之气;天冬、萎蕤、当归,理已伤之血。血行脉至,寒退厥愈。火降、血止、气(升)、利定、火息,而咽喉利矣。

伤寒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。

本自寒下者,一受风寒,即先自利也。而医又吐下之,津液重亡,致厥阴肝寒气格阳于上,吐利更甚,而食入即吐。火在上,寒在下,上下不和。故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,以和其阴阳。

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

干姜  黄连  黄芩  人参各三两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温再服。

干姜温中以治利,芩连清上以治吐。吐下重亡津液,人参所以调元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三节,厥阴风寒坏病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