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汇注…

六经定法

汪莲石
汪莲石

进贤舒驰远先生著

太阳病,头项强痛,腰背骨节疼痛,恶寒发热。此为太阳经证。时有微汗者,为风伤卫,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;壮热无汗者,为寒伤营,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;头身疼痛,发热恶寒,不汗出而烦躁者,为风寒两伤营卫,法主大青龙汤,营卫互治,风寒并驱。太阳邪传膀胱,口渴而小便不利,此为太阳腑证。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。小便不利者,气不行,病在气分,不可用猪苓血分之药,当以桔梗易之。太阳腑证,有蓄尿蓄热二端。膀胱有尿,热邪入而搏之,则少腹满为蓄尿;若无尿,热邪入无所搏,则少腹不满,为蓄热。蓄尿者倍肉桂,蓄热者易滑石。有为蓄尿过多,膀胱满甚,胀翻出窍,尿不得出,醡胀异常者,名为癃闭,不可用五苓。愈从下利,其胀愈加,而窍愈塞,尿愈不得出。法宜白蔻(宣畅胸膈)、砂仁、半夏(醒脾开胃)、肉桂(化气)、桔梗(开提)、生姜(升散)。(此提壶揭盖之法),使上焦得通,中枢得运,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。斯窍自顺而尿得出。其少腹硬满,小便自利者为膀胱蓄血。详见太阳篇。

阳明病,前额连眼眶胀痛,鼻筑气而流清,发热不恶寒,(此为阳明经证)。法主葛根以解阳明之表。口燥,心烦,汗出,恶热,渴欲饮冷,(此热邪渐入阳明之里)。法主白虎汤以彻其热。张目不眠,声音响亮,口臭气粗,身轻恶热,而大便闭者,(此邪热已归阳明之府)。法主小承气汤,微荡其热,略开其闭;加之胃实,腹满,微发谵语者,可以调胃承气汤,以荡其实,而去其满;更加舌苔干燥,喷热如火,痞、(胸腹塞闷)。满、(膨胀)。实、(胃按之痛)。燥、(便闭干结)。坚(按之石硬)。与夫狂谵无伦者,法主大承气汤,急驱其阳以救其阴。

少阳头痛在侧,耳聋,喜呕,不欲食,胸胁满,往来寒热,(此为少阳经证)。法主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;口苦,咽干,目眩,(此为少阳腑证)。法主黄芪以泻少阳里热。

太阴腹满而吐,食不下,时腹自痛,自利不渴,手足自温,法主理中汤加砂、半。若胸膈不开,饮食无味,而兼咳嗽者,乃留饮为患,法宜理脾涤饮。若由胃而下走肠间,沥沥作泻者,名曰水饮;若由胃上入胸膈,咳逆倚息,短气不得卧者,曰支饮;若由胃而旁流入胁,咳引刺痛者,名曰悬饮;若由胃而溢出四肢,痹软酸痛者,名曰溢饮。又有着痹、痛在一处。行痹(流走无定)。二证,与溢饮相似而证不同,乃为火旺阴亏,热结经隧,赤热肿痛,手不可近,法宜清热润燥。若身目为黄,而小便不利,不恶寒者为阳黄,法宜茵陈五苓散;若腹痛厥逆,身重嗜卧而发黄者为阴黄,法宜茵陈附子汤。

理中汤加砂半(人参  白术  干姜  甘草  半夏  砂仁)

理脾涤饮(黄芪  白术  砂仁  白蔻  半夏  干姜)

水饮(前方加肉桂)。支饮  (加故纸、益智,更用斩关丸下痰)。悬饮(加芫花、草果,搜出助缝之疾)。溢饮(加虎骨、威灵仙。手加干姜,足加附子)。

少阴真阳素旺之人,外邪传入,则必协火而动。心烦不眠,肌肤熯燥,神气衰减,小便短而咽中干,法主黄连阿胶汤,分解其热,润泽其枯;真阳素虚者,外邪传入,则必协水而动。阳热变为阴寒,目瞑倦卧,声低息微,少气懒言,身重恶寒,四肢逆冷,腹痛作泻,法主温经散邪,回阳止泻。

清热润燥(人参、竹沥、阿胶、天冬、玉竹。手加桑枝,足加桑根)。

回阳止泻(附子  干姜  黄芪  白术  半夏  砂仁  故纸  益智)

茵陈附子汤(人参  白术  茯苓  附子  干姜  茵陈)

厥阴有纯阳无阴之证,有纯阴无阳之证,有阴阳错杂之证。张目不眠,声音响亮,口臭气粗,身轻,恶热,热深厥深,上攻而为喉痹,下攻而便脓血,此纯阳无阴之证也。法主破阳行阴,以通其厥。四肢厥冷,爪甲青黑,腹中拘急,下利清谷,呕吐酸苦,冷厥关元,此纯阴无阳之证也。法主驱阴止泻,以回其阳。腹中急痛,吐利厥逆,心中烦热,频索冷饮,饮而即吐,烦渴转增,腹痛加剧,此阴阳错杂之证也。法主寒热互投,以去错杂之邪。

喉痹者用  (玉竹  天冬  石膏  鸡子白)

便脓血者  (生地  阿胶  黄连  鸡子黄)

驱阴止泻用  (附子  干姜  砂仁  半夏  黄芪  白术  吴萸  川椒)

阴阳错杂用上方浓煎,另用川连浸取轻汁温服。

凡病总不外乎六经,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,无不立应。见一经之证,即用一经之法。经证、腑证兼见,即当表里两解;若太阳与阳明两经表证同见,即用桂枝、葛根,以合解两经之邪;兼少阳,更加柴胡;兼口渴而小便不利,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中;兼口苦咽干,目眩,更加黄芪;兼口燥心烦,渴欲饮冷,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,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;若三阳表证,与三阴里证互见,谓之两感,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;若里重于表者,但当温里,不可兼表。

无论传经、合病、并病、阴阳两感,治法总不外乎此。

专题:伤寒论汇注精华
来源: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
上一章:节录喻嘉言先生尚伤寒论大意
下一章:伤寒论汇注精华卷一之上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