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汇注…

辨少阳病脉证篇

汪莲石
汪莲石

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(原文)

《内经》:少阳之上,相火主之,苦从火化,火胜则干。又少阳为甲木,风虚动眩,皆属于木。(陈氏)

柯韵伯曰:目、咽、口三者,不可谓表,亦不可谓里,是表之入里,里之出表处,所谓半表半里也。口苦,咽干,目眩,皆相火上走空窍。三证为少阳病机,兼风寒杂证而言。

少阳标本皆热,“六元正纪论”云:少阳所至于,为飘风燔燎。(张氏)

程郊倩曰:少阳与厥阴,脏腑虽异,病机颇同。厥阴有阴阳胜复,万不可使阳退阴进;少阳有寒热往来,万不可使阳去入阴。是黄芩不可不慎耶。

口苦,咽干,目眩,少阳腑证也。腑证未具,不可用黄芩。目眩,当时目昏。盖少阳厥阴,脏腑相连,热乘肝胆而目昏蒙也。(舒氏)

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(原文)

少阳之脉,从耳后入耳中,出耳前,起于锐眦。(陈氏)

此少阳自受之风邪。(张氏)

风热上壅,则耳无闻,目赤;无形之风热,与有形之痰饮搏结,则胸满而烦,但从和解中行分揭法,可也。(喻氏)

按:少阳原有经证、腑证,表里各有一定之法,毫不容混,岂但汗、吐、下三禁而已哉,则温经回阳、养阴清燥及利小便诸法,何得不禁?抑何所见之不广也。宜小柴胡加白蔻宣畅胸膈,栝萎实以除其烦。(舒氏)

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不可发汗,汗则谵语。此属胃,胃和则愈;胃不和,则烦而悸。(原文)

此少阳自受之寒邪,少阳合神机出入而由于中土。(张氏)

按:此条于法不合。盖以误发少阳汗,胃液被夺而谵语,自宜调胃承气以和胃,故曰胃和则愈也。设不和,势必谵语加甚,岂但烦悸而已哉。且谵语得之胃中干燥,悸则由胃中多水,彼此不合理,非法也。(舒氏)

本太阳病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鞭满,干呕不能食,往来寒热,尚未吐下,脉沉紧者,与小柴胡汤。(原文)

此言太阳受病而转入少阳者,非少阳之自病。

若已经吐、下、发汗、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,此为坏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救之。(原文)

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(原文)

阳加于阴,谓之汗。目合则阳气归阴,阳盛阴虚,目合则汗。(张氏)

脉浮大,上关上,阳盛之诊也;欲眠睡者,热盛神昏之意也;目合盗汗,阳虚阳盛皆有之,不必凿解也。寒中少阴但欲寐者,其人恶寒;热盛神昏者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(舒氏)

伤寒六气日,无大热,其人烦躁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(原文)

伤寒六七日,少阳之邪当从太阳外出;无大热,则不能外出于阳;烦躁者,病少阴标本之气化,此为阳去入阴。盖少阴标本相合,雌雄相应,故七日而不出于太阳,即可入乎少阴也。(张氏)

经气之传有定,至于病气,或随经气而传,或不随经气而传,即变动不居。

按:但言烦躁,便指为阳去入阴,粗疏极矣。若无三阴证验,不得谓之入阴。盖少阳病六七日加烦躁,乃渐入阳明之里,法宜小柴胡合白虎而兼解之,一定之理也。何得谬谓入阴,仲景必无此法。(舒氏)

伤寒三日,三阳为尽,三阴当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也。(原文)

能食不呕,与胃和则愈之义互发。(喻氏)

胃为一身之主统,胃强能食,百病易愈,所以三阴不受邪。(舒氏)

伤寒三日,少阳脉小者,欲己也。(原文)

经曰:大为病进,小为病退。少阳病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。(原文)

少阳之气旺于寅卯,至辰上,而气已化,阳气大旺,正可胜邪也。(陈氏)

少阳乃阴之初阳,秉阳春之木气,从寅至辰,木旺时也。(张氏)

专题:伤寒论汇注精华
来源: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
上一章:节录喻嘉言先生尚伤寒论大意
下一章:伤寒论汇注精华卷四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