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34.伤寒先…

伤寒论第334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。

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。

发热无汗,而利必自止;若不止,必便脓血。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。

这个也承着“厥利和热往复”那个(332条)说的。“伤寒,先厥”,四肢厥冷,后来发热,就是阴退阳进了。原来有“下利”,“必自止”。这跟前面一样,先厥的时候他下利,后来发热了,这个下利必自止。

底下分两段说,有不同的情形。“而反汗出”,要下利必自止,没有其他的关系了,这病就好了。可是,阳进得太厉害了,就是热有余了。热有余有两方面:热亢于上、热迫于下。证的变化,随人体质的不同而不同,或者亢于上,或者是迫于下。

一个它(热)亢于上,而反汗出,嗓子疼。先就亢于上说的。要是反汗出,亡津液了,再有热,嗓子一定疼。“少阴病咽中痛”不是咱们也讲过了嘛,津液本虚,那么再有热,非嗓子疼不可。嗓子疼古人叫喉痹,“其喉为痹”,喉痹这是个病名。这是第一种。

第二种,“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”。这也接着前边“伤寒先厥后发热”,不是“反汗出”,而是“发热无汗”,发热无汗但是以前下利也一定止。假设不止呢?不止这是热有余了,“必便脓血”。这个是不往上亢(而是)往下迫。便脓血,是热往下,热伤阴分也便脓血嘛。这不是阴证了,也变成阳证了。当然我们可以用治痢疾的法子治疗了。热下迫而不上炎,所以咽不痛。

这都是就这个病的现状而预后,预料后来的情况。本来是先厥而下利,后来发热而利止,那么这个变化有两种不同。如果热有余这病也不好,病不好的热有余有两种:一种是汗出咽中痛,这是说热亢于上,那其喉为痹,这是一种;另一种呢,发热无汗,可是下利也必好,那是肯定的,热有余嘛。那么假设说,发热无汗利止以后也不发热了,身凉体和那就是病好了;要是不好,病不好而热有余,那不是阴证,由阴寒转为阳性病了。阳性病如果热自里以下迫,那就要便痢疾,便脓血的那种热痢。可是,一便脓血不会嗓子痛的。这一个与那一个(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)正相反,那个是往上亢,这个是往下迫。

这是根据现在的病,本来是厥利往复这么种情况,那么到时候,不下利了,四肢也不厥冷了,但是这个病要是不好,热有余的话,有这么两种预后。

那么(本条)这个,都很像论厥阴,厥热往复。但是后头辨证呢,由阴出阳了,都是好现象,虽然热有余,都不要紧的,那就不属于厥阴了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334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33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