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35.伤寒一…

伤寒论第335条

陈修园
陈修园

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厥者必发热,前热者后必厥,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
【注】厥阴伤寒,若一二日未愈,过于三日之少阳,则从阳而交于阴矣。至四五日未愈,过于六日之厥阴,则又从阴而复于阳矣。阴阳不可见,见之于厥热二证。在阴而厥者,在阳必发热,以此知其前与后之由。四五日之前,遇不见得热者,一二日之后,遇阴必厥,以此知其深与微之病。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,此阴阳往复之理也。厥之治法应下之,以和阴阳之气,而反发汗者,必火热上炎,口伤烂赤,以厥阴之脉循颊里、环唇内故也。

此一节遥承上节“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”,恐人泥其说而执一不通也。注家谓单指厥而言,非是。

按:前云不可下者,指承气等方而言也;此云阔大下之,指热证轻有四逆散,重有白虎汤,寒证有乌梅丸是也。

沈尧封云:此正邪分争,一大往来寒热病也。厥深热亦深,厥微热亦微,犹言寒重则发热亦重,寒轻则发热亦轻,论其常理也。其有不然者,可以决病之进退矣。故下文即论厥少热多、厥多热少,不知注伤寒者,皆以“热”字作“伏热”解,遂令厥阴病有热无寒矣。不思乌梅丸是厥阴主方,如果有热无寒,何以方中任用姜、附、桂、辛、椒大辛热耶?盖厥阴为三阴之尽,病及此者,必阴阳错杂。况厥阴肝木于卦为震,一阳居二阴之下,是其本象。病则阳泛于上,阴伏于下,而下寒上热之证作矣。其病脏寒,蛔上入膈,是下寒之证据也;消渴,心中疼热,是上热之证据也。况厥者逆也,下气逆上,即是孤阳上泛,其病多升少降。凡吐蛔、气上撞也,皆是过升之病,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阳,取《内经》高者抑之之义。其下之之法,非必硝、黄攻克实热方为下剂,即乌梅丸一方已具。方中无论黄连、乌梅、黄柏,苦酸。咸纯阴为下降,即附子直达命门,亦莫非下降药也。下之而阳伏于下,则阴阳之气顺,而厥可愈矣。倘误认为外寒所束,而反发其汗,则心中疼热之阳心升于上,而口伤烂赤矣。

上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335条
下一章:恽铁樵·伤寒论第335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