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86.霍乱头…

伤寒论第386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霍乱,头痛,发热,身疼痛,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“用”字,方氏作“欲饮”二字。“丸”,成本作“员”,《玉函》作“汤”,《千金翼》同。

魏荔彤云:伤寒者,外感病;霍乱者,内伤病也。伤寒之发热头痛,身疼恶寒,风寒在营卫;霍乱之头痛身疼恶寒,必兼吐下,风寒在胃腑也。风寒外邪,何以遽入于胃腑?则平日中气虚歉,暴感风寒,透表入里,为病于内。因其为风寒客邪,故发热头痛,身疼恶寒,与伤寒同,因其暴感胃腑,故兼行吐利,与伤寒异,此二病分关之源头也。其所以吐利时不热,利止复热者,则亦因中气虚弱,当吐利行时,邪虽在胃,而气散热不能发,利止气收方发耳,亦异于伤寒之热发在表,无作息时也。既明霍乱致病之由,为病与伤寒之异,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热施之。热多者,胃虽虚自热,多虚热者,吐利行,必大饮水,五苓散主之,导湿清热滋干,所必用也。寒多者,胃素虚且寒,多虚寒者,吐利行,必不用水,理中丸主之,温中燥湿补虚,所必用也。

《伤寒类方》曰:按霍乱之症,皆由寒热之气不和,阴阳拒格,上下不通,水火不济之所致,五苓所以分其清浊,理中所以壮其阳气,皆中焦之治法也。《医史》戴良撰《吕沧洲翁传》

云:内子王病伤寒,乃阴隔阳,面赤足踡而下利,躁扰不得眠。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,余不能决,翁以紫雪匮理中丸进,徐以水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。且告之曰:下利足踡,四逆证也,苟用常法,则上焦之热弥甚,今以紫雪折之,徐引辛甘以温里,此热因寒用也。闻者皆叹服。

理中丸方原注:下有作汤加减法。《玉函》“丸”作“圆”

人参 干姜 甘草白术各三两

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,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四,夜二服,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汤。汤法,以四物依两数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脐上筑者,肾气动也,去术,加桂四两;吐多者,去术,加生姜三两;下多者,还用术;悸者,加茯苓二两;渴欲得水者,加术足前成四两半;腹中痛者,加人参,足前成四两半;寒者,加干姜,足前成四两半;腹满者,去术,加附子一枚。服汤后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。成本、《玉函》“筛”后有“为末”二 字,无“子许”二字。“若脐上”前有“加减法”三字。“日三四”,《瘥后病篇》《玉函》、成本作“日三服”。

方有执云:理,治也,料理之谓。中,里也,里阴之谓。参、术之甘,温里也;甘草甘平,和中也;干姜辛热,散寒也。

程应旄云:阳之动始于温,温气得而谷精运,谷气升而中气赡,故名曰理中,实以燮理

之功,予中焦之阳也。盖谓阳虚,即中气失守,膻中无发宣之用,六腑无洒陈之功,犹如釜薪失焰,故下至清谷,上失滋味,五脏凌夺,诸证所由来也。参、术、炙甘,所以守中州,干姜辛以温中,必假之以燃釜薪而腾阳气,是以谷入于阴,长气于阳,上输华盖,下摄州都,五脏六腑,皆受气矣,此理中之旨也。

钱璜云:后加减方,文理背谬,量非仲景之法。

《伤寒类方》曰:桂枝汤之饮热粥,欲其助药力以外散;此饮热粥,欲其助药力以内温。

《金匮要略》:胸痹,心中痞,气结在胸,胸满胁下逆抢心,人参汤主之。程林注:此即理中汤也。中气强,则痞气能散,胸满能消,胁气能下。人参、白术所以益脾,甘草、干姜所以温胃,脾胃得其和,则上焦之气开发,而胸痹

亦愈。

《千金方》:治中汤,治霍乱吐下,胀满,食不消化,心腹痛。即本方。四味

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不瘥,频服三剂。远行防霍乱,依前作丸,如梧子大,服三十丸。如作散,服方寸匕,酒服亦得。若转筋者,加石膏三两。

又四理顺中圆,已产讫,可服此方,新生脏虚,此所以养脏气也。即本方

《外台秘要》:崔氏理中丸,疗三焦不通,呕吐不食,并霍乱吐逆下痢及不得痢。即本方

又延年理中丸,疗霍乱吐利,宿食不消,于本方加大麦糵。

又《广济》:疗冷热不调,霍乱吐利,宿食不消,理中丸,于本方加良姜、桂心。

又范汪茯苓理中汤,疗霍乱脐上筑而悸,于本方加茯苓、木瓜。

又范汪理中加二味汤,疗霍乱胸满,腹痛吐下,于本方加当归、芍药。

又延年增损理中丸,主霍乱,下气能食,止泄痢,于本方加厚朴、茯苓。

《直指》:水煎,亦名理中汤。

又《小品》扶老理中散,疗羸老冷气,恶心食饮不化,腹虚满,拘急短气,及霍乱呕逆,四肢厥冷,心烦气闷流汗,于本方加麦门冬、附子、茯苓。

《活人书》:或

四肢拘急,腹满下利,或转筋者,去白术,加附子一枚,生用。

《三因方》: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,或胃虚不能消化,致翻呕吐逆,物与气上冲蹙胃口,决裂所伤,吐出其色鲜红,心腹绞痛,白汗自流,名曰伤胃吐血。理中汤,能止伤胃吐血者,以其功最理中脘,分利阴阳,安定血脉。方证广如《局方》,但不出吐血证,学者当自知之。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,亦妙,见《养生必用》。又加味理中圆,治饮酒过多,及啖炙煿热食动血,发为鼻衄,于本方中加干葛、川芎各等分。《济生方》不用川芎。《直指方》于本方加木香, 治饮食伤胃失血诸证

又附子理中汤,治五脏中寒,口噤,四肢强直,不语,于本方加大附子,各等分。

施氏《续易简方》:有中寒气虚,阴阳不相守,血乃妄行者,经所谓“阳虚阴必走”是也。咯血吐血,衄血便血,皆有此证。理中汤加官桂治之。人皆知此药能理中脘,不知其有分利阴阳、安定血脉之功也。

又理中汤,治伤寒时气,里寒外热,加五味子、阿胶末等分,名顺味圆,治寒邪作嗽甚妙。老人吐泻不止,去甘草,加白茯苓一两,名温中汤。

《直指方》:理中圆,补肺止寒嗽,于本方加炒阿胶、五味子。

又加味理中汤,治肺胃俱寒,咳嗽,于本方加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细辛、五味子,姜枣煎。

又妇人妊娠胎动,腹胁腰痛,下血水者,以真料理中汤,加缩砂佐之。

《体仁汇编》:三建汤,与必审真房劳及冬月真伤寒方可用。本方加川芎、鹿茸。

《医汇》:腹痛全然不思饮食,其人本体素弱,而腹冷痛,以手按之则不痛,此亦虚也,本方加良姜、吴茱萸。

《阴证略例》:寒证不能食,理中建中各半汤,为二中汤。

《医经会解》:本方倍白术、人参,加猪苓、泽泻、茯苓、肉桂,名理苓汤。吃忒,加丁香、柿蒂。

《张氏医通》:衄血,六脉弦细而涩,按之空虚,色白不泽者,脱血也,此大寒证,理中汤加黄芪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8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