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7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27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《千金翼》“者”作“则”。《玉函》“发汗”前有“复”字。

柯韵伯云:本论无越婢证,亦无越婢方,不知何所取义,窃谓其二字必误也。此热多是指发热,不是内热。无阳是阳已虚,而阴不虚。不烦不躁,何得妄用石膏?观麻黄桂枝合半、桂枝二麻黄一二方,皆当汗之证。此言不可发汗,何得妄用麻黄?凡读古人书,须传信阙疑,不可文饰,况为性命所关者乎?且此等脉证最多,无阳不可发汗,便是仲景法旨。柴胡、桂枝汤,乃是仲景佳方。若不头项强痛,并不须合桂枝矣。读书无目,至于病人无命,愚故表而出之。

舒驰远云:“热多寒少”四字,是条中关键。必其人平素热盛津衰,故方中用石膏以保其津液也。但“无阳”二字有误,如果无阳,则必寒多热少,当用附子,石膏又在所禁矣。

丹波元简云:无阳,方氏亦尝疑之,然犹释为疾在阴而无在阳之义。张志聪、张锡驹从其说为解,喻氏、周氏、张璐则曰无津液之谓,《金鉴》亦云无太阳表脉。皆强解也。程应旄云:正阳虚。钱璜云:命门真阳之虚。果然,则安有用石膏之理乎?其他魏氏、汪氏辈,皆属附会,只成氏于此一条,不下注解,盖有所见也。至于柯氏,断然阙疑,可谓卓越之识矣。

铁樵按:此条经文实不误,诸家自不懂耳。东国喜多村直宽氏解释最妙,今录其全文如下。喜云:此亦中风证。经日失汗,以致邪郁更甚者,与前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互意。而麻一汤省“寒热”字,但言如疟状。此段言“寒热”而省“如疟状”字。其人不呕,清便自可,亦此条所同。且前段言“日再发”者,则其邪稍轻。此节不言发几次,则其热为重,于是设此汤以发越郁阳,殆犹麻黄之有大青龙也。“其脉微弱者,不可发汗”两语,盖是示此方不可轻用之意。与各半汤之“脉微而恶寒”,大青龙之“脉微弱”同例,乃系倒笔法。无阳与亡阳同,只是阳虚之谓。成氏云:无阳者,亡津液也。但本文甚约,故不易察。诸注扭捏,总说不去矣。又云:婢与脾,古字通用。《外台秘要》“越婢汤”一云“起脾汤”;《玉函经》方后煎法,二“婢”字均作“脾”,可证。成氏曰:“发越脾气,通行津液”,乃此义也。此方较之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,其力尤峻。盖石膏与麻黄同用,则有走表驱热,以发越郁阳之功也。

喜氏此说可谓圆满。“宜桂枝二越婢一汤”句,自当在“热多寒少”句下,与桂枝二麻黄一条同一倒装文法。又“寒热”字,皆与“阴阳”字互用,读者不可死煞句下。此处“热多寒少”四字,实与阳多阴少无异,亦与“热多阴少”无异。发热恶寒,是太阳病,热多阴少,却是阳明病。惟其发热恶寒,故当用麻黄;惟其热多阴少,故当用石膏。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无阳释作亡阳亦误。须知阴阳二字,往往交互言之,无阳即是无阴。脉微弱者禁汗,所以禁汗,惟恐阴液不能作汗,强汗之必变,故云不可发汗。既不可发汗,自不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发热恶寒,自当发汗,阳多阴少,自当兼顾救阴,发汗用麻桂,救阴用石膏,自是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故知末句宜在“寒多热少”之下。《伤寒论》为中医学根本,但就此节而论,诸家注释均误,东医当日以丹波元简为弁冕,亦复不能解此。喜多村自是不凡,惜乎薛居州

只此一人。然则东国中医渐归淘汰,我国中医黯然无色,正非无因。吾侪及今努力,不难在迈越古人,却难在兴废继绝。此吾所以欲结大团体,以学术进行为目的,而终不愿以一知半解自秘惜也。

桂枝二越婢一汤方

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,各十八铢大枣四枚,擘生姜一两二铢,切石膏二十四铢,碎,棉裹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当裁为越婢汤、桂枝汤,入合之饮一升。今合为一方,桂枝汤二分,越婢汤一分。原注:臣亿等谨按:桂枝汤方: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越婢汤方:麻黄二两,生姜三两,甘草二两,石膏半斤,大枣十五枚。今以算法约之,桂枝汤取四分之一,即得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十八铢,甘草十二铢,大枣三枚。越婢汤取八分之一,即得麻黄十八铢,生姜九铢,甘草六铢,石膏二十四铢,大枣一枚,八分之七,弃之。二汤所取相合,即共得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麻黄各十八铢,生姜一两三铢,石膏二十四铢,大枣四枚合方。旧云桂枝三,今取四分之一,即当云桂枝二也。越婢汤方,见仲景《杂方》中,《外台秘要》一云“起脾汤”。

柯韵伯云:此大青龙无桂枝、杏仁,与麻杏石甘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。不用杏仁之苦,而用姜枣之辛甘,可以治太阳阳明合病。热多寒少而无汗者,犹白虎汤证,背微恶寒之类,而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。

上一章:陈慎吾·伤寒论第2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