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绪论

烦躁

张璐
张璐

烦热悉属三阳,烦躁则有阴阳之异。盖心热则烦,肾热则躁。烦者心胸愠怒,如有所触,外不形现,为热尚轻,躁乃手足动掉,若无所措,内外不宁,为热最剧。

有太阳表证,发热头痛恶寒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。

有太阳里证,渴欲饮水而烦躁,及无热,但狂言烦躁者,并宜五苓散。

有表证罢,而不大便烦躁者,此阳明腑实,三承气选用。

有汗下不解,而烦躁恶寒者,此为虚寒,茯苓四逆汤。

有脉数,心烦而躁,至夜不宁者,为血虚,芍药甘草汤。

有昼日烦躁,至夜安静者,为阳虚,干姜附子汤。

有误用姜附而烦躁,虚则升阳散火,实则黄连解毒。若躁极脉乱者,勿治也。

有少阴病,吐利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。

有阴盛格阳,脉沉细而疾,渴欲饮水,躁极闷乱者,此水极似火也,用霹雳散,并以火熨之。进热药而躁反甚,此药力未到,不可遽用寒凉,使阳气益消则死。宜再与热药协济之。

有温病、热病、时疫、温疫,表里俱邪,三焦大热,烦躁大渴者,白虎解毒凉膈双解承气三黄石膏选用。

有少阴病,六七日无大热,或厥逆自利不得汗,脉沉数而烦躁者,黄连阿胶汤。

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,为实,汗下后烦躁,为虚。结胸证悉具,而烦躁发热,下利厥逆,而躁不得眠,少阴吐利躁烦,四肢恶寒,身蜷脉不至,不烦而躁者,皆死证也。

节庵治一壮年,夏间劳役后食冷物,夜卧遗精,遂发热痞闷,至晚头额时痛,两足不温。医不知头痛为火热上乘,足冷为脾气不下,误认外感夹阴,而与五积汗之,则烦躁口干,目赤便秘,明日便与承气下之,但有黄水,身强如痉,烦躁转剧,腹胀喘急,舌苔黄黑,已六七日矣。诊其脉六七至而弦劲,急以黄龙汤下黑物甚多,下后腹胀顿宽,躁热顿减,但夜间仍热,舌苔未尽,更与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地黄二剂热除,平调月余而安。

戈存橘治一人,大热八九日,已经汗下而热不退,烦躁目赤,拘急沉重,六脉洪盛。曰此热在三焦,闭塞经络,津液营卫不通也。以三黄石膏加辰砂末,连进三服而愈。

喻嘉言治一人,伤寒六七日,身热目赤,索水至前而不能饮,异常大躁。门牖洞启,身卧地上,辗转不安,更欲入井。医欲以承气与之。诊其脉洪大无伦,重按无力,此阳欲外脱,外显假热,内有真寒,敢以纯阴之药,重劫其阳乎?观其得水不欲咽,情已大露,而反可咽大黄、芒硝乎?天地燠蒸,必有大雨,此证倾刻一身大汗,不可救矣。于是以大剂人参姜附甘草,煎成冷服,服后寒战戛齿有声,阳微之状始著,以重绵和头覆之,更与一剂,微汗热退而安。

专题:伤寒绪论
来源:《伤寒绪论》
上一章:温病、风温
下一章:懊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