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绪论

咳嗽

张璐
张璐

诸咳悉属于肺,故伤寒中风暴嗽,皆为表证,非虚劳久嗽里证之有脏腑传次不同也。

伤寒咳嗽,肺寒停饮,及邪传半表半里,亦有阴寒内结者。

如水与表邪相合而咳,则干呕发热而悸,小青龙汤。

里澼合水动肺而咳,则身凉胁下引痛,十枣汤。

水与里寒相合而咳,则腹痛自利,四肢疼重,真武汤。

邪传半表,将入于里而咳,则寒热胸胁月去满,小柴胡去参加枳桔。

阳邪传里而咳,则四逆泄利下重,四逆散加枳桔橘红。

有少阴发热而咳,则脉沉,无头痛,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
有阴寒内结而咳,则自利腹痛,四逆汤加五味、细辛。

太阳阳明合病而咳,则身热腹满自利,葛根汤。

阳明少阳合病而咳,则呕而腹满小柴胡加葛根。

凡外感风寒咳嗽,发热头痛,鼻流清涕者,必先发散为主,若寒郁热邪咳嗽,则痰唾如胶,金沸草散加减。

热邪伤肺而咳,必咽腭肿痛,葳蕤汤加减。

温病热病咳嗽黄芩白虎,并加芦根、竹叶,若烦闷则凉膈双解选用。

大抵外感咳嗽,当以汗解,然又有不可汗者,经曰:咳而小便利及数,不可发汗,发汗则四肢厥逆,又咳而发汗,蜷而苦满者,并宜小建中为主。若脉散者,为心火淫于肺金,鬼贼相刑,必死也。

凡咳嗽与伤寒无预者,详见《医归》本门。

石顽治包山金孟珍,正月间忽咳吐清痰咽痛,五六日后大便下瘀,晦血甚多,延至十余日,请治于余。其脉六部皆沉弦而细,此水冷金寒之候也。遂与麻黄附子细辛汤,其血顿止,又与麻黄附子甘草汤,咽痛亦可,而觉心下动悸不宁。询其受病之由,乃醉卧渴引冷饮所致,改用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一剂,悸即止,咳亦大减,但时吐清痰一二口。乃以桂酒制白芍,入真武汤中与之,咳吐俱止,尚觉背微恶寒倦怠,更与附子汤二剂而安。

又治礼科姜如农长媳,患风热喘咳无痰,灼热自汗,而怀妊七月。先曾服和解清肺药二十余剂,其咳转剧,而胎渐不安。余诊之,六脉皆濡大无力,右手寸关独盛而涩,曰此热伤肺气也,反与和解药,逼令汗出,致肺气益燥而咳逆愈甚,不得已复用苦寒折之,则火转郁伏而不散也。遂用大剂葳蕤及川芎、杏仁、白薇、甘草,取葳蕤汤之半,更以当归、桔梗、五味、黄芪,益气生津,固肌敛肺,二剂汗止咳减,胎亦向安。更加生诃子皮一剂而痊。

又治郁金岩,劳役后伤风自汗胸满痰结,咳出青黄涕,大如弹丸,此即《内经》所谓劳风,治在肺下也。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姜汁、竹沥二剂而安。

又治宋襄日女,素常多郁干咳,春间感冒风邪,而咳逆愈甚,以小建中汤用蜜煎生姜,加蜜煎橘皮,外邪即解而咳不止,次以逍遥散,仍用蜜煎姜橘,更与异功散,用蜜制白术姜橘而安。

又治里医吴佩玉次女,伤风咳嗽,先前自用疏风润肺止嗽之药不应,转加呕渴咽痛,求治于余。诊之六脉浮滑应指,作半夏散与之,三啜而病如失。或问咳嗽咽痛而渴,举世咸禁燥剂,而用半夏辄效,何也?曰:用药之权衡,非一言而喻也。凡治病必求其本,此风邪挟饮上攻之暴嗽,故用半夏、桂枝,以开通经络,迅扫痰涎,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、风痰散,而营卫通,则咽痛燥渴自已。设泥其燥渴,而用清润滋其痰湿,经络愈壅,津液愈结,燥渴咽痛愈无宁宇矣。不独此也,近世治风寒咳嗽,虽用表药,必兼桑皮、黄芩、花粉,甚则知柏之类,少年得之,必种吐血虚损之根,中年已后得之,多成痰火喘嗽之患。然此辈之妙用,在于预为地步,诊时泛谓阴虚,防变不足之证,初时元气未衰,服之邪热暂伏,似觉稍可,久之真气渐伤,转服转甚,安虑其不成虚损耶!及见吐血,则不问何经腑脏,属火属伤,血之散结,色之晦鲜,瘀之有无,概以犀角地黄寒凉止截之剂投之,致血蓄成根,向后或两月一月一发,虽日服前药不应矣。凡此之类,未遑枚举,然必如是,则病家任之不疑,傍人目之为神,斯所以声名日著也。尝见一人患项肿发热,延伤寒家视之,则曰大头伤寒,以表药发之,并头亦胀,确然大头无疑矣。病家以其治之益甚,另延杂证家视之,则曰湿热痰火,以里药攻之,则头与项前左半皆消,但项后右侧偏肿,则又确乎非大头而为杂证矣。病家又以肿在偏旁,疑为痈毒,更延痈疽家治之,则曰对口偏疽,以托里敷外药治之,则气血益滞,热不得泄,郁遏竟成溃疡矣。本一病也,治之迥异,证亦屡迁,可见其病随药变之不诬耳。第未习所趋,非此不足以入时,何怪乎圣人性命之学,沦胥不返,遂至若是耶。

专题:伤寒绪论
来源:《伤寒绪论》
上一章:温病、风温
下一章: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