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绪论

张璐
张璐

作者:卷下

伤寒邪气在表则无渴,邪气传里则热耗津液,是以能消水也。法曰:身热为热在表,引饮为热在里。故伤寒热病,本未身凉不渴,及小便不黄,脉不数者,未之有也。夫渴者,热伤津液于内,故欲引饮以助阴祛热也。热甚则能多饮,而旋饮旋渴,胃虚则但欲热汤而畏寒饮,若阴盛虚阳上迫,而为假渴,则渴不能饮,或饮不能咽,若强饮一二口,顷即吐也。

温病热病,则一发即烦渴引饮,以伏气自内变热而发也。中暑则热伤心包而熏肺,亦主烦渴,伤寒营卫俱伤,汗不得出,则烦躁而渴,邪犯膀胱及胃腑,与夫三阴热证,俱有烦渴,朱氏曰:脉浮而渴,属太阳,有汗而渴,属阳明,自利而渴,属少阴,至于厥阴消渴,饮水不止,则又热之甚矣。

太阳表邪伤肺,水饮不散,干呕发热,喘嗽而渴,小青龙去半夏加瓜蒌根。

热邪传里,则烦渴引饮而脉数,小便不利,为犯本,五苓散。

阳明经病,壮热自汗,鼻干目疼,烦渴自利,葛根汤。若腑病内实,蒸蒸潮热,燥渴饮水,大便闭者,三承气选用。

少阳脉弦,口苦咽干,发热而渴,心烦喜呕而渴,胸满胁痛而渴,心下痞满而渴,往来寒热而渴,并宜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,舌上苔白而渴,去芩半加葛根,干燥,更加瓜蒌根,表未解,腹满便闭,用大柴胡汤。

凡先不渴,服发汗药而渴,及先呕后渴者,皆为欲解,先渴后呕,为水停心下,此属饮家,小半夏茯苓汤。兼眩悸呕哕,赤茯苓汤。

凡发汗吐下后,口燥咽干而渴,此津液衰少,肾水不升,虚火上炎也,竹叶石膏汤。

下利脉数而渴,饮不能多者,防圊血,白头翁汤。

凡传次阴经热证,口燥咽干,心下硬痛,急下之,若直中阴经寒证,口不燥,咽不干,而喉中自渴不能饮,脉沉者,急温之。故少阴病,心烦自利而渴,脉沉,小便色白者,此下焦虚寒,故饮水自救也,真武汤。若面赤烦躁身反热而口渴者,此阴盛格阳也,白通加猪胆汁汤。

凡冬月发热头疼,二三日即咽痛而渴,名曰冬温,阳旦汤加葳蕤、桔梗。

温病发热而渴,黄芩汤加瓜蒌根、芦根汁。若有暴感客邪,加葱白、香豉。

热病渴欲饮水,口干舌燥者,白虎汤。背微恶寒者,加人参。

咳而呕渴心烦,小便不利,猪苓汤。

少阴温热病,二三日便口燥咽干,大承气汤,或里热燥甚,怫郁躁烦,留饮不散,大渴不止,则腹满高起,痛不可忍,但呕冷涎,大渴不能饮,饮亦不能止其渴,喘急闷乱欲死,大承气汤,乘热下咽,其渴立止,似无病人,须臾大汗而解,往往有不利而汗出者,以邪随汗之宣通,故不利而愈也。

时疫舌上白苔而渴,白虎汤。舌根渐黄至中心者,凉膈双解。甚则合解毒承气服之。舌上苔黑而润,渴不能饮者,必呕血,犀角地黄汤加大黄。热病汗下后,烦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,是谓以法救之,渴不止,频频与之。切勿按摩中脘,恐成水结胸也。温病热病,烦渴不解,往往得水,或服黄芩石膏等寒药,浃然汗出而解者,正为肠胃燥热不能祛散邪气,忽然得凉水寒药,助其胃气祛邪,因得汗出而解,非伤寒发表不远热之谓也。

东垣治一人,烦躁目赤而渴,脉七八至,按之不鼓,此阴盛格阳于外,非热也,以姜附治之而安。

罗谦甫治一人,伤寒脉沉细而微,厥逆自利腹痛,目不欲开,两手常抱腋下,昏卧口燥舌干,四逆加人参、葱白而愈。

专题:伤寒绪论
来源:《伤寒绪论》
上一章:温病、风温
下一章:漱水
目录